学甲骨文,须从个位数开始

标签:
甲骨文金文传统文化执金吾禺 |
分类: 地理历史 |

过去的文章中,由于文意的需要我曾零零星星地解释过甲骨文里的几个数词,并说将来会把其他的数字也都解释清楚。但若把甲骨文里的所有数词都放在一篇文章里又显得太长,会影响阅读者的心情,所以我就先说说个位数。
以前曾在几篇文章中重点解释过“二”,如《甲骨文大天雨霾》,说二是两根算筹的意思。最早古人算数是用小木棍或小竹棍的,这称之为算筹,数到一就横着放一根,数到二就横着放两根。由于算筹都是等长的,所以我在讲“仁”字时才说,仁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爱(详见《孔子之仁与老子之慈》)。
图1
中国的一二三是横着放上下摆的算筹的形象,古罗马的则是竖着放左右摆的算筹的形象。这可能跟一开始中国文字是竖着写而古罗马文字是横着写的书写习惯有关。
图2
可这个交叉的字形还有别的含义,比如那个像个钳子形的,会矫正和治理义的乂(yì)。怎么办?那就在写五时给加上两笔,这就成了图2的第3个字形,加的这两横会意这是“等长的”算筹,即这个字是数字五而不再具有其他如交叉、治理等含义。
由于五恰好是一只手的手指头的数目,五个手指头为一组组成了一只完整的手掌,于是五就成了最小的军事作战单位,即伍。
破解了伍,我们接下来就要破解至今尚未被正确阐释的另一个甲金文字——后来被用作第一人称单数的吾。
图3
我对图3的吾字的西周金文看了又看,感觉那里面绝对不是个五。西周和殷商的五字(见图2)是两根等长的算筹相交叉,可在西周的吾字中,却是三根等长的棍棒相交叉!
《字源》里说:吾,西周金文里多用来表“御”,即捍御、抵御义,也用为人名,但直到《论语》以后的著作中,“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才逐渐多了起来。
根据吾的捍御、抵御义,我们是不是可以来这样理解:图3里的第1个吾字,其口上面的字形表示众多(三表众多)整齐的棍棒(等长的算筹→整齐的棍棒)用于防御(棍棒交叉有阻挡义对吧),而那个“口”则表义城门、宫门或城池之类的。于是整个“吾”字就表义王宫或王城里负责防守的禁卫武装!吾同时也有“水火棍”的意义。如果您嫌第一个金文吾的口太小,那我们就来再看个甲骨文。
图4
由于吾是帝王的禁卫军和士兵手里的水火棍,所以西汉才有官名执金吾。历代学者不知“吾”的本义,遂作了各种离奇的解释。
王城、王宫的大门用整齐威仪的水火棍来把守,普通人家的院门(即外门)却只能用几捆柴火来挡一下,这就是个阑字。我曾在《刺与剌傻傻分不清?》里说:殷商人一开始造这个“阑”字时,用了一个月、一个门和一个柬,意思是“月亮升起来了(天晚了),抱几捆柴火挡上门吧,以防别人或野兽、牲畜进来”。
我的甲骨文是一个三齿钉耙的象形。就如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一样,三齿钉耙是殷商时期男人们随手携带的趁手家伙,劳动时用于开荒刨地,打仗时用于冲锋陷阵,所以“我”就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估计是到了春秋末期,落魄的王孙贵族和读书人们开始看不上那个抓钩子的我了,转而喜欢这个水火棍的吾,于是就改我为吾。他们自认为比那些在地里刨食的农民们高级,因而就把自己说的话和作的文改称为“语”,如《论语》《国语》。
最早人们数数,数够五个手指头就行了,然后就是“二五一十”,所以甲骨文里有专门为一二三四五十造的象形字(其中十为一竖,会意数到十时就把一根算筹竖着放,详见《这个姑娘真难懂》)。但人类由于生产、分配和交易的需要其数学水平总得进步啊——人有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所以十进制是一种必然的自然选择——于是就又借了几个已有的、读音相近的字来当做六七八九用。
图5
简易茅草屋之所以被借作数字六,有人说是因为室内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我感觉这个解释很牵强。
还有人说图5的第3个字形是由甲骨文的内和八组成,会意在室内分东西,这恐怕也是望文生义。我觉得,还是理解为纯粹的借用字为好。
图6
图7
图8
最后说九。
图9
有人说是“曲钩之形,钩原为句,借为数词九时加了一竖”;有人说“像人手臂弯折之形,当为肘的本字”;有人说“像有柄和曲刃的镰刀”;有人说是胳膊的象形“但五指加手掌、小臂、大臂和肩膀成数九”;有人说是“动物的尾巴根处加个指事符,指动物的屁股,是尻的本字”。
但廖文豪先生说,九是“极度伸展的手臂”和“伸长手臂去抓取”。
图10
从图10的几个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九的前头部分是手掌,即又,而后面弯曲的这部分正是会意“非常长的胳膊”。因为在甲骨文里——其实是所有的文字里都没法象形“很长”,那怎么办呢?就把这条线弯曲起来进行“会意”。由于九字前面是手掌的象形,那么后面一定是手臂,再把手臂写得弯曲,就是会意手臂很长了。
知道了九的甲金文字形是一条长手臂,我们就再来解开一个各路专家总也说不清楚的禺字。
图11
(正文完)
特别荐读:
前一篇:男人偷东西,女人媮人
后一篇: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甘与子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