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仌,水为之而寒于水

(2019-12-17 23:26:15)
标签:

传统文化

甲骨文

金文

仌,水为之而寒于水
自进入大雪节气,我应该凑趣写一写甲骨文的“雪”字,可这个字已经在《汉字中的神奇扫帚》里重点解释过了
。这心里没着没落的,那就写一写冬天的“冬”和到处结的“冰”吧。
进入冬天时没写“冬”那是因为我想把春夏秋冬四个字搁一块儿写成一篇,今天又想,以前在《夏商周的由来》里已经写过了“夏”,那就把原计划改变一下,把春夏秋冬分别揉进其他文章里,这样也能督促我多写几篇。

仌,水为之而寒于水

图1  冬的字形演变
话说在甲骨文里,冬是一个假借字,借用的是“终”,其字形为一根绳子在两端分别打了个结。这个甲骨文想表达的意思是“终端”,恰好当时规定的一年之始为春天、一年之尾为冬天,那就把这个寒冷的季节也称为“冬”吧,意思是一年的末端(请参见我的《十天干通解(下)》等系列文章)。
金文和小篆,冬字依然是一段绳子,只是形状有所变化,但在说文小篆里,这段绳子下面又加了个“仌”,这个仌就是最早的“冰”字(咱等会儿再讲,接着到了隶书尤其是楷书,冬字变成了“夂(zh)+仌”,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脚下踩着冰的季节。关于“夂”字的甲骨文解释,请翻到《从象形文字看“处暑”的“处”是什么意思》和《丰:前人栽树为封疆》里去详细了解。

仌,水为之而寒于水


图2  终的字形演变
汉字的数量是一直在增加的,由于形声造字法越来越熟练,战国至秦汉之际,新造了许多字。
古人一看始终的终不能始终与冬天的冬相混淆吧?那就给始终的终加上个“糸”,让它更像一根绳子,这才终于与“冬”区分开来。所以终=糸+冬。冬天的冬,终于鸠占鹊巢关于这个“糸”的甲骨文解释,我前面写过几篇文章,想了解的请去看看那篇《大禹和鲧是什么动物》吧。说完了冬字,我们再沉下心来看那个冬天最常见的冰。

仌,水为之而寒于水

图3  仌的字形演变
冰一开始并不写作“冰”而是写作“仌(bng)”,您看图3里的商周字形和说文小篆字形就清楚了。但是,对这个字形,却很少有人能解释得精确,比如它为何是两段等长、平行的折线呢?有人解释说水结冰体积膨大会造成冰折断隆起,有人说冰块之间有裂痕,还有人画图表示两块冰碰撞之后会倾斜隆起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这里我要给个新的解释。池塘里结的冰,整体上而言是大致厚薄差不多的,即使沿岸和湖中心的冰可能薄一些,商朝人也不会把这个现象体现在字里,所以,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冰是最简便的。但是,两条平行线段已经用来表示数字“二”,意思是两根相同的算筹(请参看《甲骨文大天雨霾》一文),而一长一短又已分别是上下二字,这可把造字的人给愁坏了吧?别急!我以前说过:“象形文字里,要想表达长的意思,通常是把那一横或一竖写得弯曲”(见《十天干通解(中):戊己庚》);而河湖江河里的冰的面积又很大,剖面的两根平行线段又非常长,于是,他们就用两根平行的折线来表示这长长的冰的剖面的平行线。这样解释算精确不?有理有据的。仌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是到了春秋时期,就给仌加了个水,以显示它的成因。
但我们知道,最早造的字,许多名词都又有了动词的引申义,比如“雨”字,既有名词“雨水”的意思,又有动词“下(雨)”的意思。同样的,仌或者冰,也有“结冰”即“凝结”的意思。因而春秋造的那个“水+仌”也同时是个“凝”字。

仌,水为之而寒于水

图4  凝的字形演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看这不行,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么多字混用,我连个奏章都看不明白了。这样吧,一个萝卜一个坑,于是才最终明确了冰和凝(新造个形声字凝),至于那个仌,就让它当个偏旁吧,汉隶之后又变成了两点水的“冫”,除了在新造的字中表义冰之外,还大都表义“寒冷”,看官您看,刚才写的寒、冷,是不是都有个“仌”在里面,其他带两点水的多了,如凛、冽、冻、凋、凄、凉、冯、冱等等。
但是有些简化字里的两点水却并不表义寒冷,而是表义“水”的,如减、决、冲,它们原来都是三点水的,不知被哪个笨蛋给胡乱简化成了两点水,莫非那一点水入他脑了?

仌,水为之而寒于水

图5  冲的字形演变
还有些两点水既不表示寒冷也不表示河水或喝的水,而是有其他意义,比如那个“次”字。

仌,水为之而寒于水

图6  次的字形演变
图6里那个“次”的甲骨文挺有意思,上面是一个“師”字的左半边,下面是一横或两横。
我在《师之一字,一字之师》里专门对师的甲骨文作了全新的解读,认为这是个褡裢的象形,义为行囊,指背着行囊的人如老师、战士、生意人或小偷;同一篇文章里我还提到,一横有时表示“此地”的意思。那么图6的这个“次”的甲骨文,其造字义当为军队到达了目的地。军队到了目的地就怎么样呢?坐下大口喘气。这就是金文“次”的造字义:两点表示气流或许还带着吐沫星子,右边是一个张着大嘴的人。这个张着大嘴的人还出现在别的字上,比如吹牛的“吹”字。这是后话,咱以后有机会时再来细讲。所以在“次”字里,一开始两点水既不表示寒冷,也不表示水,而是表示喘气的气流,当然后来人不懂,也有把它理解成流的口水的。
(正文完)
特别荐读:
凤的原型到底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