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易中天对诸子百家的评价
(2008-11-11 15:40:09)
标签:
杂谈 |
易说:在我看来,这四家(儒墨道法)学说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如何治国,一个是如何做人。诸子思想的交锋其实在于他们对社会的关注点不同。儒家关注的是文化,留下的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关注的是社会,是站在社会层面上看问题,留下的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的是人生,更关注个人,留下的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的是国家,主张“以法治国”,留下的是公开、公平、公正。
易说:我们都知道,儒家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是不平等的。墨子是主张平等的,他主张有能力的上,没能力的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你不能说一个人是贵族就永远是高贵的,是平民就永远是卑贱的,还要看你的能力。但是发展下去的结果却是墨子主张集权。为什么呢?因为平等以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该听谁的问题。墨子说,一人有一义,十人有十义,百人有百义,人人都认为自己对而别人不对,那就天下大乱,“若禽兽然”,这就变成了“动物世界”了。这样不行,怎么办呢?村民意见不统一就听村长的,村长意见不统一就听乡长的,乡长意见不统一就听国君的,国君意见不统一就听天子的,最后还是听一个人的。这就是中央集权加专制独裁,加神权政治,加特务组织。
易说:再看孟子,他主张一个君主不合格可以罢免他,在这里,儒家反倒主张革命,主张实行问责制了。孟子设圈套去问齐宣王,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你出差了,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他,回来以后发现老婆孩子没吃的穿的,这样的朋友你打算怎么办?齐宣王说,绝交呀。孟子说,如果你手下有一个官员,你把一个地方交给他治理,他治理得一塌糊涂,怎么办?齐宣王说,撤职呀。孟子又问,一个国君把一个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该怎么办呢?齐宣王怎么回答?这就是那句著名的成语了——王顾左右而言他。
易说:道家是主张无为的,为什么呢?因为儒家和墨家都是主张有为的。儒家主张“仁爱”,就是“不平等地爱”;墨家主张兼爱,就是“平等地爱”。结果儒墨两家的“爱”都没人执行。这才出来了道家,道家说,那就“不要爱”。道家认为,社会为什么会出问题,就是因为你们觉得要有秩序,就人为地去设计秩序,代天立法,却忽略了天道自然。庄子说“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统治者就要象树上的枝叶那样在树的最高端呆着,老百姓就像野鹿一样在下面跑来跑去,天下就太平了。道家这种主张的结果就是无政府。无政府主义当然行不通,最后就出来了法家。法家也主张无为,也是说领导人应该傻一点,越傻越好,千万不要多才多艺。因为你一多才多艺,下面的人就投其所好,天天跟你讨论绘画、艺术。法家就主张领导人无为,哪国家谁来治理呢?就由法来治。法治不是人治,法来治国,人就可以无为。这把无为的问题解决了。而且法一立了以后,所有人都依法办事,人人平等,墨子的平等问题就解决了。法治之后,天下太平,儒家追求的秩序也有了。所以最后法家成功了。哪是不是法家就是最好的呢?不对。法家忘了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要秩序?法家的回答是为了君主的统治,这又错了。为什么要秩序?墨子回答得最好:为天下人的幸福。
易说:面对古代的思想文化遗产一定要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我只能说我喜欢某人的观点或风格,而没有对某人的偏爱。我喜欢孔子的温和,喜欢孟子的霸气,喜欢庄子的洒脱,喜欢老子的理智,喜欢韩非子的冷静,喜欢墨子的古道热肠,喜欢荀子的科学严谨……在我看来诸子都有可爱、可取的地方,也都有不足的地方。
易说:我发现道家的杨朱在历史上被妖魔化了。过去,杨朱的观点就被总结为四个字“一毛不拔”。杨朱有句话说“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就是说为了天下的大利,他拔小腿上的一根毛都不干,大家就说他极端自私。其实这是对杨朱的误读。至少有三点可以说。第一点,杨朱主张平等,他不是自己一毛不拔,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一毛不拔。第二点,他还有一句话,“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意思是说,不能够把天下所有东西都拿来给一个人,实际上他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忽悠”大家都贡献一根毛出来,他都拿去归自己。这样的话,那我就“一毛不拔”。他是有针对性的。第三点,他主张天下为公,杨朱的基本观点是一毛不拔与天下为公的统一。他反对“横私天下”,就是反对蛮横地霸占天下,主张“公天下”,实际上他主张的是每个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保护。
易说: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主要是靠文化。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比方说犹太人,一度失去祖国,流散到世界各地,但是他们的文化没有丢,所以他们的民族依然存在。我们必须要有文化上的依靠,这必须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核心,而且它又必须是在今天仍有生命力的,能够与全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接轨的。比方说孔子讲的仁爱,我就觉得它具有全人类的价值。因为孔子的仁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层面是“亲亲之爱”,就是爱自己的亲人;第二个层面是“恻隐之心”,就是不忍看别人受苦受难,悲悯情怀;第三个层面是孔子特别提出来的“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与“恕”刚好一正一反,一积极一消极,而且消极的比积极的更重要。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大会对人与人、国与国、宗教与宗教、文化与文化如何和平共处,提出了两条“黄金原则”,第一条是“把人当人”,第二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这两条是有关系的,正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人,我也知道你是人,既然我们是一样的人,我不愿意的怎么能强加于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