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曲艺之乡”之现状

(2016-06-04 11:00:23)
标签:

曲艺

    天津曾经是历史上的戏曲、曲艺大码头,在中国有很多著名的戏曲、曲艺表演艺术家都是从天津走出去的,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用老先生的话讲,不到天津来演出,不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就成不了“角”。这说明天津的观众懂艺术,当然这也是跟天津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有关系的。

目前,全国“曲艺之乡”有五十多个。什么是“曲艺之乡”?我在神通广大的网络上百度了一下,没找到相应的答案。就我的理解,所谓能够命名为“之乡”,首先就应该有热爱、喜欢、了解这个“品种”的观众作为支撑,观众养育了演员,如果没有观众,那么演员的演出给谁看呢?其次是要有“肯练”、好学、技艺精湛的演员。在热情的观众当中不乏各个方面的才智,他们喜欢艺术,有自己的专长,在与演员的交流中填补了演员中个例知识的空白,从而丰富了演员的知识,充实了剧目的内涵,保证了节目的质量,提高了作品的含金量。

天津有许多小剧场(或茶馆)在进行着曲艺演出,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演变,现在仍有“同悦兴”、“中华曲苑”、“天华景”、“元生茶楼”、“明月茶楼”和“名流茶馆”有鼓曲的演出,这些地方几乎每天下午都有鼓曲在演出,每天晚上是相声的演出。专业团体有两个团队分别演出,称之为“市青年队”和“市青年二队”。这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天津市成立演出队以来,经过不断地变化、更新延续至今的称呼。纵观曲艺队伍的变化是很有趣味性的。过去,曲艺的演出成为“十样杂耍”其中包括鼓曲、相声、数来宝、戏法、口技等等,后来一部分项目分为了“杂技”;1976年以后,曲艺演出包括了鼓曲、相声、快板、数来宝等。1987年以后曲艺的演出就把唱曲类和诵说类分开了,所谓“鼓曲专场”和“相声专场”,不论是什么样的形式都有各自的观众;其次是表演队伍年龄的变化,1977年沿用的曲艺专场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曲艺团有一个演出队,也就是所谓天津曲艺的“正规军”,另外还有一个学员队也不是的进行曲艺实践演出,1970年后天津每年都要招收曲艺学员,一部分淘汰,一部分则留在曲艺团,因此把这部分“团带学员”组织在一起取名为“青年队”,从而区别了在此以前的“演出队”和“学员队”1984年成立了多个“承包队”,打破了以前的格局,原青年队解散了。1987年“中华曲苑”建成,有演出队独立管理,所有的鼓曲演出都在这里,也是从此相声和鼓曲分家了。1986年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首届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了市团,因此原有的鼓曲队保留,曲校毕业生单独成立演出队为“青年队”。多少年过来,“鼓曲队”的演员已经相继退休,“青年队”的演员们也都是当时“鼓曲队”的年龄了,但是称呼没变,还叫“青年队”,为了北方鼓曲艺术的传承,市曲艺团又接收了一批北方曲艺学校的“合约”毕业生,成立了另一个演出队,谓之“青年二队”。

名称,代号而已,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目前,“市团”每周有四场演出,观众可达一千多人。在天津有一个由非专业曲艺演员并且有相当水平的曲艺演出团体,他们是从1995年成立,最初是以北方曲校学生实习为班底,后来逐渐吸收了曾经是天津各区曲艺团体的演员加盟,名曰“雅盛”;顾名思义,可能是取“雅乐,兴盛”之意;也可能是因为领衔主演是梅花大鼓演员张雅琴、白派京韵大鼓演员李树盛取二位之名定为团名,不管如何,这支队伍尽管断断续续演出还是延续到了现在。他们每周六在天华景演出;在明月茶楼演出的是有天津河北区教育局支持的一支纯业余的曲艺队伍,名曰“振北曲艺团”,队伍的组成最初是由河北区小树林街幼儿园的教师组成,二十年来演员的水平逐步提高,虽然加盟了一些业余演员但也是很受观众的欢迎,他们每周七天每天演出,每周三的上午还有一个叫“曲艺票友大家唱”的活动,在这一天,台上有乐队,凡是喜欢曲艺的观众可以随意上台演唱。满足自己上台演出的欲望。在天津鼓楼有一个“元升茶楼”也是在每周四的下午有一场鼓曲演出,演出队伍也是单独的一个组织,每天的晚上是相声演出;在鼓楼还有一个名为“老城里”的地方,每天从上午到晚上分四场演出相声,在这里没有名角,都是喜欢相声的爱好者,可以上台演,可以在台下听,是不同于其他剧场的表现形式;“名流茶馆”是上世纪90年代继北京“老舍茶馆”以后出现的第二个表演曲艺的地方。当时的茶馆主要是承接市团和一些当时兴起的各个曲艺表演团体,由于“馆主”的几经变迁,由原来的企业管理到现在变为私人产业,由原来的一家店铺,到现在的三家连锁,而且有“名流茶馆”自己成立的曲艺表演团体,完成和满足自己茶馆的演出需求。除此以外,目前天津还有两个专门表演相声的场所,一个是曾经表演综合节目的“谦祥益”;另一个就是有天津电台和河西区文化局支持的“西岸相声会馆”。

目前,天津的曲艺观众就观众的年龄段而言,在35岁以下的占30%,甚至还要少。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还是年龄比较大或是已经退休的人员。从曲艺演员来看,不论是专业或是非专业的,尤其是专业演员,他们的唱段似乎少的可怜,经常上演的曲目不过四、五段,有的甚至是两、三段,几乎没有新唱段产生,即便是有重大活动编创的新段也是唱一次就扔了,保留不下来,演员不愿意唱,说观众不喜欢,观众不愿意听,说没有传统节目好听。究其原因,就是节目的水平不高,都是“应时道景”的口号,唱腔没有新意,有的是生拉硬拽的“杂烩儿”,这样的节目观众不喜欢,也没有保留的价值。观众真的不喜欢新作品吗?不然,比如梅花大鼓《二泉映月》;天津时调《春来了》;京韵大鼓《白妞说书》;单弦《山河泪》;铁片大鼓《良心》;河南坠子《秋红赋》等等,都是观众非常喜欢的作品,有的时候观众要点唱这些作品,这说明观众的欣赏水平是很高的,对作品的要求也是有尺度的,天津的曲艺观众热情,对新的东西能够支持,但是对质量不高的作品能够提出好的建议,当然对于“屡教不改”的作品也就“不屑一顾”了。

天津的曲艺票房很多,有水平高的,也有水平一般的,有综合的,既各种鼓曲都有,也有单一的,比如单弦票房,靠山调、鸳鸯调,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还有天津的老年人大学、河西区老年大学也都有曲艺的培训班。除了老年大学是由政府支持,其他基本都是自发的、有爱好曲艺的企业老板支持的,也有区县文化馆提供场地由区县曲艺家协会主办的。但是大部分都是由个体曲艺爱好者自发形成的曲艺票房。

目前,天津还有一个由民众支持的曲艺戏曲杂志,名为《津门曲坛》,这个刊物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了,杂志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由爱好者、企业老板、群艺馆、文化馆的赞助,杂志的内容囊括了曲艺、戏曲的理论、作品、评论、消息等信息。在群众中传播也是很广的。

总之,天津曲艺的发展不是很乐观的。尽管想尽了各种办法来维持,但是还是很不尽如人意,就目前的状况还不能排除自娱自乐的嫌疑,是不是还能真正的保持“曲艺之乡”的称号,还需要认真的考虑和商讨。由此引起我对全国的五十多个“曲艺之乡”的疑问,是不是名副其实呢? “曲艺之乡”是有它的内容的,我在前边已经提到了,在此不再赘述。现在的环境与当初的环境差异很大,观众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变化,在与观众的交流和我们自身的改变都需要有新的模式,所谓用老方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20151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