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教学设计《京腔京韵》
(2017-03-20 19:05:15)复兴区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教学设计表《京腔京韵》
主持人 |
宋海霞 |
手机 |
|
||
研究 课题 |
课题名称 |
《小学音乐高年级欣赏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
|||
立项时间 |
2016.3.5 |
课题编号 |
1501158 |
||
研究目标 |
一、梳理总结出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开展欣赏教学,提高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有效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三、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
||||
研究内容 |
从教学实际出发,以课堂为实施阵地,开展课题实践研究,综合考虑学情、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调控、评价等各方面因素,研究分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梳理出一套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路、新做法,总结归纳出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使音乐欣赏教学更具有效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多方位感知音乐,提高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乐器”与音乐欣赏教学有机结合,以“奏”带“情”,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作能力,从而提高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三、将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融入欣赏教学,以“动”带“情”,带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提高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
||||
展示课题目 |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京腔京韵》 |
年级及学科 |
六年级音乐 |
||
教材 分析 |
本课是一节音乐知识与音乐欣赏相结合的音乐综合课,是在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并且初步感知京剧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京剧,认知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京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国国粹。唢呐曲《京剧唱腔联奏》是一首用乐器模拟四段京剧名家唱段的唢呐曲。本节课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自主化、个性化的音乐学习。通过对京剧生旦净丑的认知,能够区分唢呐曲中模仿唱段的唱腔,感知不同唱腔的特点。 |
||||
学情 分析 |
六年级学生对京剧的唱腔有初步的感受,但不能准确地说出四大行当等相关知识,单一的介绍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能建立起生动、立体的学习经验,要多提供他们感受、交流、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审美体验和知识的提升。 |
||||
学习 目标 |
一、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培养学生对国粹京剧的兴趣。 二、聆听《京剧唱腔联奏》,能准确听辩唢呐模拟的几个行当的唱腔。 |
||||
学习 重点 难点 |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及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聆听唢呐曲,区分四大行当的唱腔。 |
||||
学法 指导 |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牵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在进行微课学习时,指导学生学会聆听,并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三、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四、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
||||
教学 设计 说明 (教学设计 与课 题研 究的 相关 性分析) |
本课是一节音乐知识与欣赏相结合的音乐综合课,学生对中国国粹京剧认知有限,本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音乐教学,让学生真正走进京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智慧课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以生为本。 在课堂中,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成为引导者、主持人、学生的共同参与者等,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这节课上集“欣赏者”“表现者”“评价者”为一身,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始终在玩中学、乐中学。 二、新技术的应用——电子互动白板、教学课件。 课前制作微课《京腔京韵》,既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了知识的基本建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电子互动白板的使用,完成互动,检测学习效果。借助新技术,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翻转课堂。本节课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音乐教学。学生通过课前微课《京腔京韵》学习本课的知识点,对知识进行初步建构。课堂上教师熟练运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智慧课堂。 四、音乐教学新体系的融入——生态课堂。运用音乐新体系教学中的动作律动,借助小纱巾道具,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激发了学生聆听感知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生本课堂。 |
教 |
||
教学环节 |
教师及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设计必须做加粗字体说明) |
一、 微课自主学习: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生旦净丑,了解生旦净丑的唱腔。 二、课堂检测: 三、课堂实践,加深理解: 1.感受“生”的外在形象: 2.感受“旦”的外在形象: 3.形象与唱腔是相同的,回过头来感受“生”铿锵有力的唱腔特点。 4.感受“旦”柔美婉转的唱腔特点。 5.了解脸谱相关的知识,感受“净”粗犷豪放的唱腔特点。 四、进阶检测: 1.聆听《京剧唱腔联奏》中四个片段 2、完整聆听《京剧唱腔联奏》 五、拓展激趣: 奖励学生认识“丑”并观看武生与武丑的表演。 六、课堂小结: 1.谈收获。 2.小建议。 |
学生观看微课《京腔京韵》认识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并能够跟着视频唱一唱京剧。 教师用电子白板互动,请学生为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归类,检测学生对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形象上的认知。 师在白板上出示生的锣鼓点,学生学打京剧出场的节奏,并且模仿生的走步,感受生形象上的特点:铿锵有力。 对比生的走步,出示旦角出场的节奏,学生边念节奏边表演旦角出场的动作,感受旦角柔美的形象。 学生聆听唢呐模仿的“生”的唱腔,进一步感受“生”铿锵有力的唱腔特点。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借助手中的彩色纱巾挥出旋律线,感受旋律特点。 a.学生了解旦角的四大流派。 b.聆听梅派唱腔《苏三起解》,并跟老师学唱前两句。 c.聆听唢呐模仿的“旦”的唱腔《苏三起解》挥动纱巾,感受柔美婉转的旋律特点。 d.聆听荀派唱腔《叫张生》,并跟唱, e. 聆听唢呐模仿的“旦”的唱腔《叫张生》续挥纱巾,感受旋律特点。 a.聆听歌曲《说唱脸谱》,学生了解脸谱中色彩的含义,并且用粗犷的声音跟音乐演唱歌曲。 b. 聆听唢呐模仿的“净”的唱腔《苏三起解》挥动纱巾,特别注意唢呐颤音模仿的净的沙哑嗓音,感受粗犷豪放的旋律特点。 学生分别聆听唢呐演奏的四个音乐片段,挥动纱巾,分辨不同的唱腔和旋律。 整体感受唢呐曲《京剧唱腔联奏》。 学生了解“丑”的人物形象,并观看《三岔口》片段中武丑和武生的表演。 学生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建议学生观看一段完整的京剧表演,真正的走进京剧,了解中国国粹。 |
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完成音乐知识建构和初步感知音乐的学习目标。
通过白板互动,检测学生对京剧四大行当的掌握情况,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和应用。
课堂音乐欣赏进行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体验音乐的平台,以动带情,实现高效欣赏教学。
采用虚“模”“学”“唱”“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和理解。
用纱巾作为小道具,把原本抽象的音乐旋律形象化,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本环节既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又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通过聆听唢呐模范的不同唱段,来区分京剧唱腔。
拓展欣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京剧,了解京剧的兴趣。
每节课让学生总结收获,并提出合理建议,让音乐欣赏教学更加系统,更加有意义。 |
板 书 设 计 |
||
《京腔京韵》
生:委婉洒脱
旦:曲调委婉
净:方正坚实
唢呐曲《京剧唱腔连奏》 1——2——3——4
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