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示范引领 |
《灰雀》说课稿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人文主题,落实 “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这一语文素养,安排了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灰雀》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的灰雀失踪了,从他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他发现,灰雀的失踪和小男孩有关。列宁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回了灰雀。从这个温暖的小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列宁的善解人意,他对小男孩的尊重和呵护,也能感受到小男孩的天真与诚实。
文章的语言简洁又朴实,但是却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孩子们需要认真地朗读课文,仔细地咀嚼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才能读懂不同人物的内心。比如,从小男孩吞吞吐吐的话语中,孩子们可以猜测出,他应该是隐藏了秘密,担心被人发现,所以才这样紧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担心灰雀会被冻死,其实是想用温柔的引导来感化小男孩。而小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则说明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放回灰雀。这些丰富而生动的对话,是理解文章的密码,也是走进人物内心的线索。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够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够体会到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感受到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够找到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感受小男孩的诚实与天真是学习上的重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认识灰雀,激趣导入
结合图片,认识灰雀。老师出示图片,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中的这位新朋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新朋友。(引导学生观察小鸟外形,激发学生对小鸟的喜爱和兴趣。)
学写生字,了解“雀”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角。师板书课题《灰雀》。教学“雀”字的写法。
“雀”这个字,其实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变化了的“小”字,下面是一个变形的“隹”字。出示“雀”的象形字。这就是甲骨文的“雀”,你们看,甲骨文的雀字上面是一个小小的鸟头,下面是小鸟短短的尾巴。“雀”就是指,体型比较小的鸟。比如,麻雀、山雀、灰雀。
3.齐读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围绕着灰雀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着灰雀讲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初读,认读生字。
列宁 胸脯 仰望
惹人喜爱 面包渣
或者 可惜 诚实
(指名学生范读、带读。根据学生朗读进行正音。提醒学生注意:“宁”“仰”“诚”是后鼻音。
请学生自由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词语吗?学生可以相互帮助解答,也可以请教老师。
胸脯:课文里有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看着图片说说看,胸脯是什么位置?你能用手指出自己的胸脯吗?
仰望:你知道什么是“仰望”吗?你能做出“仰望”的动作吗?“仰望”就是抬头向上看。
面包渣:教师出示图片,看着图片理解,面包渣指的就是干了的,碎了的面包屑。)
3.自由交流,梳理课文大意。
说说看,课文围绕着灰雀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交流,老师相机梳理总结:公园里有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给它们喂食。一天,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列宁还没有找到灰雀。列宁问一个同样很喜欢灰雀的小男孩,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第二天,灰雀真的回来了。(也可能会说,小男孩把灰雀抓走了。老师也要及时肯定。)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灰雀
列宁 男孩
4.自由质疑。
师引导:课文讲的主要就是这样一件事情,那么在刚刚的默读中,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想知道的问题呢?
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整理。学生能相互协助解决的问题,交由学生解决。而根据本篇课文的难点,我们可以预设学生的疑问应该会集中在这里:小男孩到底对灰雀做了什么?他怎么就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灰雀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它又是怎么飞回来的呢?列宁怎么知道男孩是诚实的呢?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老师整合了字词的学习,有侧重点地指导了新词的读音和意思理解。同时以本单元“带着问题默读”语文要素为教学手段,引导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灰雀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有意识地联结前后内容,初步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自由交流,对学生的收获和疑问进行梳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也从学生的质疑问难中敲定后续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下一环节教学做准备。
聚焦对话,感悟人物心理变化
同学们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要想弄明白这些疑问,我们要好好去课文里侦查一番,尤其是灰雀失踪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藏着不少线索。
1.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3-10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读明白了什么?你又是从哪里发现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2.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并交流各自的发现。
3.指名朗读,全班交流:你从对话中读明白了什么。
(1)从男孩的话中,可以看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从这个“省略号”中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男孩很紧张,所以说话才支支吾吾,吞吞吐吐。你能把小男孩的这种紧张读出来吗?)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从“本来想告诉”、“但又不敢讲”这两个地方可以推测出灰雀可能是他或者他的朋友抓的。不然男孩怎么会知道灰雀没有死的呢?他“不敢讲”,也就是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抓了灰雀,责怪批评他。这种想讲又不敢讲的矛盾心情,谁来读一读。)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小男孩说的这几句话中,连续使用了两个“一定”,后面一个“一定会飞回来”还使用了感叹号。可以推测出,灰雀就是小男孩捉走的。在听了列宁的话后,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可以发现,小男孩的语气越来越坚定。你能读出这种越来越肯定的语气变化吗?)
同学们的推断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那么列宁发现这件事了吗?他知不知道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呢?说说看你的思考。列宁应该也能听出小男孩的紧张和决心。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列宁的这两句话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是呀,如果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可以放在心里不出声呀。那他是说给谁听的?为什么要说给他听呢?
生交流,师总结:“多好的灰雀呀”“可惜”这些词让我们让小男孩感受到了列宁的惋惜,都他这样说,肯定是希望能够唤起小男孩的同情、怜悯的心理,是希望小男孩能够自己改正错误,把灰雀放了。
那你能不能把列宁的这种惋惜的语气读出来。
4.回归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同学们非常会读书。大家不仅从这段对话中找到了灰雀失踪的真相,还敏锐地发现了列宁和小男孩心情上的变化。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会,再来读一读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
学生自行选择角色。老师读加了提示语的旁白。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疑惑不解地问……
男孩紧张不安地说……
列宁故作惋惜地自言自语道:……
男孩看看列宁,下定决心说:……
列宁充满期待地问:……
【设计意图】对大部分三年级学生来说,读懂小男孩和列宁对话中的机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上,老师通过读对话,找线索,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中的关键词,去猜想,去揣摩隐藏在对话背后的不同人物的心理。由整体感悟到细节揣摩,再回归整体,由朗读到感悟再朗读。整个学习环节都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深处,获得思维的发展。
探究原因,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1.灰雀最后真的飞回来了吗?
出示11-13自然段,请学生默读并思考,你从这个结尾中读明白了什么?(预设:课文的结尾再次印证了我们的猜测,灰雀真的是小男孩捉走的。小男孩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放回了灰雀。)
2.从这个结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列宁和小男孩都非常喜欢这只灰雀。再次默读全文,划一划,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喜欢灰雀,想一想,他们喜欢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生交流相关语句。
列宁的喜欢: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学生朗读,师相机总结:列宁的喜欢体现在他对灰雀的照顾,担心上。
小男孩的喜欢:
男孩看看列宁,说……男孩肯定地说……
学生朗读,师相机总结:小男孩喜欢灰雀所以捉走了它。在听到列宁的话后,又决心放回灰雀。这些都能看出小男孩也很喜欢灰雀。
你觉得这两种爱的方式,灰雀更喜欢哪一种?你更认同哪一种?
生站在灰雀的角度交流:真正的喜爱不是占为己有,而应该是给对方的需要出发,给对方自由和尊重。
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明白了真正的爱是尊重,是呵护。
现在,我好像明白了列宁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小男孩,要求让小男孩放了灰雀?你们明白了吗?
生交流各自的看法。师总结,列宁之所以不直接批评小男孩,而是委婉的提醒小男孩,也是对小男孩的呵护与尊重。他担心直接批评会损伤小男孩的自尊心,说明列宁是个特别智慧特别善良的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小男孩和列宁都很喜爱灰雀的基础上,以问题“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欢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再一次尝试,让学生体会到:对一个事物的喜欢会有不同的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对方需要的是什么,才是更能让人接受的爱。通过这样的对比辨析和换位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与全面,也水到渠成地领会到了列宁的良苦用心。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自主识记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识记方法,同时重点指导易错生字:“或”“诚”
3.指导书写,要想字写好,方法很重要:一看结构,二看关键笔画。
分类指导学生书写:“雀、养、或、者、肯”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笔画,请学生找到这个重要的笔画,“雀、养、或”字中的撇画、捺画、斜钩,“者、肯”中间的横画,都要尽力写得舒展。
“郊”是左宽右窄;“粉、粒、冻、惜、诚”是左窄右宽,写的时候,比较窄、比较小的部件要给宽的部件腾出位置。
学生书写生字,老师相机巡视,并集中展示规范美观的学生书写。
(安徽省安庆市刘纪小学 陆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