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光》说课

(2020-12-21 16:20:42)
分类: 示范引领

《司马光》说课稿

【教材简析】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课文。本篇课文《司马光》讲述的是司马光砸缸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从这个熟悉的故事里,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内容为孩子们耳熟能详,课文语言简短又生动,很多词语也和现代文意思接近,与此同时,课文旁还配了一幅对应故事结局的插图。这些都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留下一个美好的初印象。

就文章本身而言,这篇小古文总共两句话30个字,却将司马光救人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在了读者眼前。尤其是文中使用的一系列动词。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就被水淹没了的惊险场景;还有“持、击”表现出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最后一个“迸”字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教学中,老师应带领着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诵读,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能够借助注释和插图等了解课文大意,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在朗读中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美好品质。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能够简单地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朗读文言文,背诵文言文,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品质是学习的重点。而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能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区别则是教学上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姓导入,激发读文兴趣。

1.了解复姓,导入新课。今天老师要介绍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看老师写他的名字:司马光。谁会读这位小朋友的名字。提醒:这位新朋友的名字很特别,“光”是他的名字,他的姓是?(司马)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吗?(预设:司马、诸葛、上官、欧阳、东方、皇甫……)

2.交流资料,初识人物。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师:你熟悉司马光吗?说说看你对司马光的了解。

在学生的交流中,老师相机提炼和总结: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刚正不阿,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的时候,他还曾经机智地救出了掉进水瓮里的小朋友,京城里的人还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齐读课题:24.《司马光》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环节中,老师由复姓这个中华文化中独有的趣味现象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姓氏文化的兴趣。紧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司马光的相关资料,一方面是想在交流中增进学生对司马光的认识,丰满学生对主人公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回顾广为流传的《司马光砸缸》的现代版故事,从而为后面文言文的学习做好内容理解的铺垫,降低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今差异

1.范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想一想,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读到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生听范读,自由交流,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预设:这篇课文字很少。师引导学生数数看,全文共有几句话?

课文不好懂。老师要隆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一篇古代人写的文章,这种古代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师带读。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阶段,语文教材里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老师用范读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直观地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与此同时,老师明确提出注意字音和停顿的学习要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字音和停顿”上来,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三.三读课文,走进故事情境

一读:读准古文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音,拗口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生字梳理。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司 跌 皆 弃 持

庭 登 众 迸 瓮

请学生关注第二行字,第二行字都是后鼻音的字,指导学生发音要到位。

重点讲解生字“瓮”。

提醒读音:“瓮”是第四声。

交流意思:瓮是什么?(预设:“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瓮”就是陶做成的,像水缸一样的器具。师引导学生交流,你从哪里知道的?)

A.学生可能会关注到文章下方对“瓮”的注释。由注释中知道了“瓮”的意思。师提醒学生,课文下方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难懂的词。板书:注释。

B.学生从插图中找到“瓮”。师及时表扬,提醒学生注意,有时候,插图里也藏着读懂故事的线索。板书:插图。

C.观察“瓮”的字形。师提醒:这个字上面是“公”,提示字音,下面是“瓦”字底,瓦字底的字通常都和用土制成的烧过的器皿有关。

画图理解:根据大家的提示老师画瓮,注意“瓮”和缸不同,“缸”是肚大,口大。而“瓮”的肚子大大的,但是瓮口却是小小的。

3.检查初读,逐句梳理。指名学生一句一句读古文。学生第一次读文言文,只要字音读得正确,停顿较为流畅,老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读:读懂故事内容

1.链接回忆,再读课文。师明确提出要求:看看插图,读读注释,想想之前读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看图接力讲述故事,并找到课文中对应的句子。

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群儿戏于庭)其中一个小朋友爬到了瓮上面玩,一不小心跌到了水缸里。(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大家都被吓跑了,是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砸破了。水流了出来,小朋友也得救了。

3.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

师总结:借助图片,同学们理清了故事的经过。现在,请大家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文,你一定能读好词句间的停顿。

4.学生再读课文,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标出停顿符号。

【设计意图】读好词句间的停顿,是课后安排的第一道习题。但是“读好停顿”这个学习要求,应该建立在学生对古文意义的理解上。生硬地将停顿符号直接标出来,让学生看着停顿符号读,是不可取的。因此,在“二读”这个学习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注释,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故事,读懂古文的内容。以此达到读懂故事,读好停顿的学习目标。

三读:读出人物感受。

理清角色。如果要排一出《司马光》的古文课本剧,需要哪些角色呢?该怎么表演呢?

A.男主人公:司马光。

文中是怎么称呼他的?(光)在这个故事里,他做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和书中的语言说一说。

生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

B.二号男主人公:掉进水瓮里的小朋友。(文中的“一儿”“儿”指的都是这个小朋友)

交流: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个男二号的?

生交流:“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水迸,儿得活。”(这个小朋友爬到水瓮上,结果不小心掉了下去,后来司马光把水瓮砸破了,他终于得救了。)

C.群众演员:也就是文中的“群儿、众”。

课文是有几处写到了这群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生交流:“群儿戏于庭”、“众皆弃去。”(开始的时候,小朋友们在庭院里玩耍。后来大家都吓得跑走了。)

顺势指导学生学习生字“众”。

课文里的“众”指的是?(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们);现代汉语中也有“众”这个字,你会给众字组词吗?(观众、群众、听众……)师总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众”都是表示“很多人”。汉语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语言,几千年前古代人用的字,我们现代人还在用。有很多字,从字音、字形到意思,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通过组词,感受古今意义的相似之后,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自豪感。

指导“众”字的书写:老祖宗传下的汉字,咱们要把它写好。品字结构的字,上面的部分要写得稍大一点,位置要正。下面的两个部分稍小一点,左右穿插,联系紧密。

2.想象情节。师生配合读。老师读红色的部分,学生读黑色的部分,边读边在脑海里演一演。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体会心情。

师:在正式演出前,还要讨论一下:在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角色——司马光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变化?

请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当成是司马光,感受一下司马光的心情。有感触的地方,圈一圈,写一写。

生交流:

A.交流读“足跌没水中”时的感受。

师指导理解“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没”可以组成什么词?(沉没、淹没)师提醒学生:有很多字古代、现代意义相近,猜猜看,“足跌没水中”是什么意思?看到好朋友“足跌没水中”,司马光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指导学生把着急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B.交流读“众皆弃去”时的感受。

师指导理解“众皆弃去”的意思。交流:如果你是司马光,当你看到一起玩的小伙伴都被吓跑的时候,心里是什么心情?

指导学生把司马光着急又生气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光持石击瓮破之。

从这一连番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司马光当时的镇定、果断。你能读出这种镇定和果断吗?

水迸,儿得活。

看到水流了出来,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肯定舒了一口气。这种终于救出了小伙伴,终于放松下来的感觉,谁能读出来?

4.回归朗读。把你们的体会感受融入朗读中,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不论是什么样的文章,朗读都是最有效、最深入的学习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指导重点生字,读准字音;二读把握故事内容,读好停顿;三读,读出人物的不同心情,读出古文里的感情。通过这一遍遍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滋味。尤其是第三个环节,老师巧借课本剧排演,引导学生不同人物在故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揣摩司马光的心情变化,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四、想象补白,升华读文认识

1.人物补白,想象说话。师:设想一下,这位调皮的倒霉蛋被司马光救出来之后,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呢?那些被吓得跑开的小朋友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会对掉进水瓮里的小朋友、或者对跑开的小伙伴说什么?

选择一位人物,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相机总结。(如:外出玩耍要注意安全,不能做危险的事情;朋友遇到危险,可以喊大人来帮忙;遇到危险要冷静,要开动脑筋。)

3.总结学法,激发兴趣。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学习其他课文一样。把文章多读几遍,借助插图、查看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或者句子的意思,还可以找到改写的现代版本对照着读一读。大家一定会发现文言文真的很有趣。

【设计意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故事也会产生新的教育意义。通过想象对话,学生会将自己的理解、认识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表达出来。无需教师多言,传统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已经在这样的表达中,仿佛润物无声的春雨,浸润在了学生的心灵中。最后总结文言文的学法,让学生更直观理性地积累文言文的学习经验。

五.自主识字,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自主识记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识记方法,同时重点指导易错生字:“庭”“登”“弃”(庭字里面是“建字底”。登字的右上角,弃字的上半部分。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准确识记。)

3.指导书写,学生书写,老师相机巡视,并集中展示规范美观的学生书写。

(安徽省安庆市刘纪小学 陆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