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海拾贝 |
二上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雪孩子》是一篇长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兔妈妈外出有事,临出门前,给小兔做了一个雪孩子陪小兔玩。小兔子给雪孩子唱歌跳舞,后来小兔子为了取暖,不小心把房子烧着了,雪孩子冒险救出了小兔,自己却消失了。
课文非常安排了一个非常善意的结尾。
这个结尾语言柔软,又富有诗意。读完心下暖暖。
在执教这篇长课文时,我把教学分成了三个板块。一,感受小兔和雪孩子玩耍时的快乐,精读第四段。二,感受雪孩子救小兔时的勇敢,精读第七八两段。三,最后一个板块,是学习故事的结尾,重点落在第十四段,也就是最后一段上。
反思一,语言需要咀嚼。
在第二板块中,带着小朋友们走进雪孩子救小兔的情境中。让他们反复读,反复锤炼一个问题——哪里打动了你,你发现了什么?
二年级的娃,又是正经零基础入学的配置,语感都很一般。
但是,读着读着,他们开始发现,“呛人的烟,烫人的火”“终于”“连忙”这些词给他们的感觉有些不一样。但是不一样在哪里呢?说不出。
把他们说到的词,统统写到黑板上,然后让他们找到这些词所在的句子,仔细读。比如“连忙”,可以带上“连忙”读一读,去掉“连忙”读一读。一对比,有娃就发现了——从“连忙”这个词,他可以感受到雪孩子动作很快。还有个孩子又补充说,他能从这个词感受到雪孩子心情很着急。
有门路!语言就是这样咀嚼出味道来的。同样的方法读“终于”,男生读原句,女生去掉“终于”读。再来一遍,女生读原句,男生变化读。如此反复,孩子开始发现,哦,从“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得出,雪孩子是找了很久才找到小兔的。——前后关联一下,还有哪个词,也可以看出雪孩子找了很久呢?潘辰旭立刻站起来说,从“找呀找呀”可以看出来。
趁热打铁的时候到了,你可以仿着句式说一说,再感受一下这种表达的独特之处。一个娃说,我写呀写呀,终于把作业写完了。其他学生都呵呵笑了,作业可真多!一个娃说,我走呀走呀,终于走到学校了。看来走了不少路。
感受深了,再让孩子们回到朗读上来:你要让听故事的人也感觉到,雪孩子找小兔找了很久,那你就要把这两个词读好,拖长了声音地读,提高了音量地读,强调地读。
指名读,一起读。
读完了,再把开始大家找出来的词关联对比——雪孩子是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了那么久,这样孩子们便深深地感受到,雪孩子,是真勇敢!雪孩子,对小兔真好!
反思二,错误蕴藏契机。
结尾这个板块同样是值得咀嚼的语言精华。配合这个精华前段,课后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请他们读,问他们喜欢哪一句?
不消说,有点眼力见的,都喜欢第二句。那就把你喜欢的这一句好好读,读好了。
接着做游戏,我按第一句的格式说,他们照着第二句的样子补充。比如:我有一个弟弟。外婆家门前有一条小河。
仿说一开始,没有认真读的孩子,问题就出现了。
“我有一个弟弟。”被好多孩子直接补充成了“我有一个调皮的弟弟。”
错误就是资源,就是教学的最佳契机。
这两句,差别大着呢。
“我有一个弟弟,一个调皮的弟弟。”这样的表达,用一个逗号,让读者的思维慢下来,并在这小小的停顿中,产生“这个弟弟会是什么样”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期待中,进入下半句。对弟弟“调皮”这个特点的印象,也会因为这种阅读期待变得更加深刻。远比第一种平铺直述的表达,更圆融,更意蕴深长。和鲁迅先生的“两棵枣树”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怎么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妙处呢?还是得让他们读:仔细读一读,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
“我有一个调皮的弟弟。”
“我有一个弟弟,一个调皮的弟弟。”
趁势总结:第二句的表达,像一个悠闲的人,不急也不忙。我们读到“我有一个弟弟,”会停一停,会在心里好奇,这个弟弟会是什么样的呢?小逗号让我们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再读后半句,哦,原来这是一个“一个调皮的弟弟。”
感受到这种表达的独特之处,再融进表达里。游戏换着玩:请你给同桌说一个短句,让她补充成更好的长句,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