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聚焦人物形象,习得写作方法——《刷子李》教学实录及评析

分类: 教育教学 |
聚焦人物形象,习得写作方法
——《刷子李》教学实录及评析
【教材分析】
《刷子李》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专题里的一篇略读课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形象时,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对能突出主人公特点的细节进行描写,让“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使人物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
【设计理念】
在语文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情感,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定位在聚焦人物形象,习得写作方法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写作方法进行感悟解读,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阅读中学习表达,突破难点——领悟到刻画人物的不同手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个生字,理解“规矩、发怔、半信半疑”等重点词语。
2、在阅读中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学习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人物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一、引出课文题目,介绍作家作品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文章,一起读课题。
生(齐):刷子李。
师:有没有觉得刷子李这个名字很奇怪啊。这个是清朝末年天津一带的叫法,前面的“刷子”代表行业,后面是姓。不过呢,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这样叫的,必得是这一行里最拔尖儿的人才会得到这样的称呼。举例,有个姓魏的师傅,他风筝扎的是业内一绝,天津人会管他叫?
生:风筝魏。
师:一猜即中,厉害。有个师傅姓张,他的泥人捏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天津人会管他叫?
生:泥人张。
师:听名字里就透着一股浓浓的天津风味。在天津还有很多这样的手艺人,被作家冯骥才先生写进了一本书。出示PPT,一起读这本书的名字。
生(齐):《俗世奇人》。
师;书名的这四个字里,你觉得哪个字比较关键?能用朗读强调出来吗?
生:俗世——奇——人。(学生纷纷感受到了“奇”的重要性,再读书名,“奇”字拖长。)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其中一位俗世奇人——刷子李,看看他究竟奇在哪里。
【评析:老师以“刷子李”这个奇特的称号入手,通过几个生动的例子来了解这个称呼的来源。更重要的是,老师把“刷子李”放在天津手艺人、放在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引入新课的学习,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人物最重要的特点上来。】
二、品味重点词句,感知人物形象
师出示读文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刷子李究竟奇在哪儿?
师:当你读着读着感觉到,这个人真是太让人称奇,就把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段落、句子,勾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认真勾画。
生1(读句子,说感受):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从这句话里我感受到刷子李的粉刷技术非常神奇,因为坐在他刷好的屋子里就像升天了一样。
师引导:天津人说话和咱们不太一样。这里有一个“单”字,你觉得这个单是什么意思?
生:只是,就是,仅仅的意思。
师:仅仅是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这里的升天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说像到了天堂一样美。
师肯定:刷子李刷好的房间,仅仅是坐在那里,都像是到了天堂一样,这个粉刷效果确实是奇。从效果来凸显刷子李的奇。板书:效果奇。
生2(读句子,说感受):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我觉得这里的刷子李表现的很奇怪。因为人家刷墙都是穿别的颜色的衣服,而且衣服上一定会有很多的白点。可是刷子李却非要穿一身黑色的衣服,而且给自己立了规矩,要求自己的身上不能有白点。
师总结: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刷子李的奇特呢?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
生:这是写刷子李的规矩很奇特。
师相机板书:规矩奇。
生3(读句子,说感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得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点拨:这段话描写的是刷子李的?
生:动作。师相机板书:动作奇。
师:我也感觉这段动作描写挺特别的,不着急,咱们也来细细读一读,看看到底是哪些词语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感觉到了刷子李的奇?
生1:我觉得“悠然”这个词给我的感觉很奇特。因为“悠然”是形容很悠闲,刷子李刷墙竟然是那样的悠然自在。
师及时肯定:你的语言感觉非常敏锐,从这两个“悠然”你读出了刷子李刷墙时的悠然自在。
生2:我觉得“伴着鼓点,和着琴音”这个形容很奇怪。刷墙时还有音乐伴奏,感觉他好像不像是在刷墙一样,感觉他很享受。
师顺势启发:那你们感觉刷子李像是在干什么?
生1:像是在打节拍。
生2:像是在跳舞。
生3:像是在指挥。
师:把刷墙这样一份看起来枯燥平常的工作做得好像是艺术创作一样享受,实在是奇了!)
生4(读句子,说感受。):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酱。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的透亮,白的清爽。我感觉这里很奇特,因为粉浆那么稀。蘸的多了肯定就会滴下来。可是刷子李就像没有蘸浆一样。
师:那蘸少点不就行了吗?
生:蘸少了刷不出那么好的效果来。
师:这段话中也有描写刷子李刷墙效果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生: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的透亮,白的清爽。
师:蘸浆的技术确实有讲究。
【评析: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紧扣住一个“奇”字,初步感受“刷子李”的过人之处。给足了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文字,充分地表达体验。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自由的交流中,品味语言,表达感受,形成了对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步认识。】
三.聚焦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格
师整体出示学生之前交流过的段落。
师:再来读一读这些刷子李的描写,看看哪一个方面的描写最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出乎意料?
生自由品读。
学生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刷子李给自己立的规矩让人觉得离奇、没有想到。)
师:我也和你们是一样的感受。如果让我来写一位技术高超的粉刷工,我可能也会写他刷墙的动作多帅,他刷墙的效果有多好。可是刷子李这奇特的规矩,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请你再读读这个奇特的规矩,读完后和同桌试着讨论一下,刷子李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下这样一个奇特的规矩呢?
生再读描写规矩的这一段落。读完后同桌小声讨论。教师走动,巡视。倾听讨论,加入讨论。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你的朗读特别有感觉。老师注意到有几个字他格外突出。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1:他把“必”字强调了。
生2:他读的时候也强调了“绝”这个字。
师:刷墙时必穿一身黑。刷完后绝无半点白。你觉得他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规矩呢?
生1:是因为刷子李相信自己不会掉一滴粉浆到自己的身上。
师:你读出的是刷子李对自己的手艺自信,有道理!
生2:我觉得刷子李这是对自己考验。希望自己能做的更好。
师:你真正读懂了刷子李。给自己立规矩是他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带着你的新体会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再读规矩这一段。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位李师傅还有不少奇特的规矩。找找看,读一读,看看从这些规矩里,你又能读出些什么?
生1读: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楼房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生2读: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生3:从这两个规矩可以看出刷子李做工很慢,因为他想要自己刷的更好点。
生4:我觉得刷子李这样做是为了慢工出细活。
师:同学们非常会读书,刷子李的这些规矩看似奇特,不太引人注意,可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刷子李对粉刷手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内在品格。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细节之处见精神。”这种抓住具体而典型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叫做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
【评分: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刷子李的神奇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试着站在写作者的角度思考,哪个角度的描写最让人称奇?引导学生关注刷子李奇特的规矩,思考这几个独特的规矩背后的原因。学生通过充分的读、自由的说、深入的想,感受到了刷子李对粉刷手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品格,从而初步认识到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四、画出心路历程,学习写作方法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所有这些描写都是通过谁的视角展现出来的?
生(齐):徒弟曹小三。
师:明明是写刷子李,为什么要插入一个曹小三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把自己就当成是曹小三,看看学徒第一天的曹小三,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找到画出相关的句子,做简单的批注。
生1读文: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fù)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生交流:最开始的时候曹小三对师傅的技术有点信又有点不信。
师:半信半疑。老师用一个不高也不低的点,来代表此时曹小三的心情。接下来,曹小三的心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想请一位助教帮我画。谁愿意帮忙?
生举手。
师:不用紧张,你还有35位,加我就是,36位场外援助。第二处变化在哪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1读: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其他生补充:我从“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词可以感受到,这时候曹小三对师傅有点崇拜了。
台前学生根据提示画一个点,稍微比前面一处高。
生2读: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生补充: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对师傅非常失望,我从“轰然倒下”也可以看出来,所以你可以在最下面画一个点代表曹小三此时的心情。
生3读: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生:这时候的曹小三对师傅佩服的五体投地,所以应该在最高的地方画一个点代表他的心情。
台前学生画。
师:我注意到同样是对师傅的敬佩,第四处画的明显比第二处要高很多。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曹小三并没有完全相信师傅的技术,但是当曹小三发现自己看到的白点原来是一个误会,他对师傅就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有道理。我们把曹小三心理变化的几个点连起来(师画图。)你有没有想起什么成语?
生1:一波三折!
生2:跌宕起伏!
师:不仅仅是曹小三的心情,还有谁的心情?
生愣住后,想起:还有我们的心情!
师:还有你的心情,我的心情,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的心情都跟着曹小三的心情跌宕起伏了!
师:曹小三的眼睛其实就是?
生(齐):读者的眼睛!
师:曹小三的心情就是?
生(齐):读者的心情!
师:以曹小三的眼睛、曹小三的心情从侧面来烘托展现刷子李这个主要角色,更能让读者信服,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板书:侧面烘托)
师:所以有人评价说,《俗世奇人》这本书人物之奇闻所未闻,写法之妙叹为观止。
【评析:在《刷子李》这个故事中,曹小三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人物。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速读课文、相互讨论、画心理变化曲线图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高效学习,认识到曹小三的眼睛就是读者的眼睛、曹小三的心情就是读者的心情,从而感受到侧面烘托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五、拓展阅读,升华认识
师:再次快速地回顾一下全文,你觉得冯骥才先生称刷子李为俗世奇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他高超的技艺。
生2:因为他对自己的手艺要求完美。
生3:因为他对自己的粉刷技术严格要求。
师总结:刷子李身上这种对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才是他被称为“俗世奇人”真正的原因,这样的精神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今天这节课下课后,除了推荐大家阅读《俗世奇人》这本书之外,再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大国工匠》。
【评析: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对《刷子李》进行整体回顾,让学生回到《俗世奇人》这个整体语境中,提炼对刷子李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刷子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才是刷子李被称为“俗世奇人”的真正原因。由此,水到渠成地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观看《大国工匠》,以多种实践方式,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http://s5/mw690/0016Iyazzy7klEScVUgc4&690
http://s4/mw690/0016Iyazzy7klESXhzta3&690
http://s9/mw690/0016Iyazzy7klEVqDb2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