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成了北京常态

全球大气治理看中国,中国大气治理看北京。9月15日,在中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展示了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黄润秋说,这张图是这些年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成效的真实写照。
正如黄润秋部长所介绍,生活在北京的人都能真切地感觉得到,与十年前相比,经过多年抓铁有痕的治理,现在身边的雾霾天气大大减少,山青水碧空气清新、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大气质量的持续好转,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落实中央部署,多年来,北京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努力一刻也未停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聚焦机动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三大污染源,严控油品质量监管和机动车排放标准,细化扬尘控制措施,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以强有力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发布会上,黄润秋部长用一张数据图详细说明了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情况。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降至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降幅达到三分之二,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也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2021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天。从“APEC蓝”到“阅兵蓝”,再到今年的“冬奥蓝”,如今蓝天白云在北京已经不再是奢侈品。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虽然蓝天白云已成北京常态,但从全国看,目前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现有成效还需进一步稳固。在产业、能源、交通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如遇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空气质量仍会发生波动。另外,经过多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将更多地转向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减排空间收窄、难度更大,彻底打赢“蓝天保卫战”仍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蓝天白云、风清气爽,人皆向往之。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包括每个社会成员在内的全社会参与。只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准更高、措施更严、力度更大、施策更科学精准,人人自觉践行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北京蓝”就会延展成为“中国蓝”!
黄润秋部长展示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北京夜晚天空“星轨”图
黄润秋部长用数据图说明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情况
《浩瀚午门》刘哲元/摄
《斗转星移见证北京蓝》张六成/摄于新首钢大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