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绵城市建设让雨中北京“收放自如”

(2022-08-07 10:21:29)

 

这个周末,北京再次迎来一轮强降雨天气。北京的降水时间相对集中,汛期遇强降雨容易形成城市内涝。北京又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汛期如果能将雨水加以收集利用,对防洪排涝和解决城市缺水问题都有裨益,而海绵城市建设就能起到降水“收”“放”的双重作用。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通过人工努力让一座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通过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的过程,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难题。近年来无数次的事实证明,建设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的一个新的思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雨成涝、大雨成灾几乎成了很多城市的通病。回顾过去,包括北京在内,国内很多城市都经历过比较严重的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既可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灾害,也有利于保护和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2017年,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五年来,北京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构建了市、区两级组织保障体系,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涵盖多专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长效保障机制。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367.32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比例为26.56%。目前,全市建设海绵项目达到5237个,重点项目可实现85%的降水就地消纳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在开发建设中,冬奥赛区、大兴国际机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等一大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全面遵照海绵城市理念,按照首都标准、北京特色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2022年,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和西城)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为30%,城市副中心(通州)达标面积比例为35%,其余各区达标比例为28%。下一步,北京将按照系统化、精细化、智慧化和品质化等方面的要求,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断走上新台阶。

任凭风高雨骤,胜似闲庭信步。今天,雨中的北京收放自如、如诗如画。打造能收能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是新时代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是城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具体体现。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征程上,北京正步履矫健、行稳致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