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条新政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22-06-25 10:30:00)多渠道挖掘就业机会,放宽基层岗位招聘条件;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落实入职体检结果互认……《北京市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昨天(6月24日),发布,新推出16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
在疫情形势波动等超预期因素叠加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充满挑战。数据显示,2022届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26.8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就业一头连着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石”。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倍受毕业生及其家庭和全社会的关注。解决好就业问题,尤其是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是培育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是前提。《若干措施》明确,在今明两年本市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继续稳定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的同时,到科研助理等临时性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将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受本市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延期影响的考生,12月31日前可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放宽社区工作者、生态涵养区乡村振兴协理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技基层岗位招聘条件,大专学历即可报考。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始终是就业帮扶的重点。《若干措施》提出,对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享受定期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家庭毕业生以及残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的帮扶政策,为每人提供至少3至5个就业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北京地区毕业生,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将大学生创业园场地最长免费服务年限,由2年延长至3年;面向毕业年度内北京地区毕业生,启动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工作……
持续健全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打造“绿色通道”。去年,北京已要求全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推动取消报到证制度,并率先在全国提出毕业生入职体检结果互认。《若干措施》这次明确,从明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推动线上签约,落实入职体检结果互认,集成服务事项“打包办”、推行创业市场主体开办“一网通办”。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关键阶段,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下一步,相关部门将集中力量抓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困难家庭毕业生实施就业攻坚行动,多管齐下,精准施策,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尽早尽快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