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问题—生活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片段】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课前为每组准备一个盒装牛奶的箱子,并将箱子外面标签上的说明贴住,一盒牛奶。)
(一)挖掘生活原型,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看到桌上的牛奶都很奇怪是吧?可也不奇怪啊,相信同学对它应该都很熟悉了吧,那你们知道这个箱子最多能装多少盒牛奶吗?
生:24盒,21盒,27盒……
学生各自猜测,答案不一。
师:动动手,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
学生动手摆一摆,验证他们的猜测,可摆的过程不能做到很精确,还是有不同的答案。
师:撕开被封住的标签,再次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
师:还有其它方法能算出一个箱子最多能装多少盒牛奶吗?
学生思考。
师:如果要算出一车能装多少箱牛奶,也这样把整箱的牛奶搬到车上摆一摆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先算出箱子的体积,再算出一盒牛奶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一个箱子可以装多少盒牛奶了。
师:嗯,是个好办法哦!可长方体的体积怎么求呢?
生: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姐姐教我的。
生:我自学的。
师:都很好。可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呢?
生:……
师:说不清?没关系,今天我们将要借助一些学具来验证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
(二)引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新知。
师:这些是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1立方厘米。
师: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生:2立方厘米。
师:4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生:4立方厘米。
师:12个呢?
师:能用这些小正方体能摆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摆一摆,并把所得的数据填在学习卡中。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然后交流汇报,汇报时回答:
①
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②
摆成的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
是怎么摆的?
④
摆成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高是多少?
⑤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⑥
从摆的过程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用12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生:4种。
师:这些长方体的形状不一样,可它们的体积怎样?为什么?
生:它们的体积相等,因为它们都是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那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什么?
生:等于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师:也就是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
师: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怎么计算?
生: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
师:每排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
生:长。
师: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
生:宽。
师:一共摆几层就是长方体的……
生:高。
师: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等于
生:长×宽×高。
师: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
生:长×宽×高。
师:如果用V表示体积,用a表示长,用b表示宽,用h 表示高,长方体的体积可以写成
生:V=abh。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长、宽、高的数据,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一盒牛奶的体积。
2.用体积计算的方法求出一箱能装多少瓶牛奶。(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
3.据调查显示,泉州地区每天大约要消费3万盒伊利牛奶,一辆长2.5米,宽1.6米,高1.8米的卡车一次能运完吗?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必需性与迫切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生活原型,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研究实践的“源”,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很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但对这个公式学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这一问题,我提出了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理解这个公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发现规律,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这一环节中,我紧扣生活,设计了层层深入,难度递进的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让来自生活的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服务生活。并且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