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教学设计(原创)
(2009-02-26 21:35:39)
标签:
利息压岁钱新知教学设计课程资源 |
分类: 教学设计、论文 |
设计理念:
设计思路:
一、
二、
三、
教材分析:
《利息》这一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节教材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内容,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教学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利息,学会利息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储蓄意识,理财能力。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认识储蓄的意义,存款的方式,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利率等概念。二是学会利息的计算。重点、难点都在利息的计算。
教学设计: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先播放一段录像,即过年时长辈给小孩们分压岁钱的情景。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的压岁钱直线上升,很多同学的压岁钱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这时学生肯定纷纷插嘴,炫耀自己的压岁钱,我顺势提出:“你们是怎样处理这些钱呢?”学生说出各种方法,师生共同讨论这些方法的利与弊,选择出最佳方案----储蓄,并说说储蓄的好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那么怎样进行储蓄呢?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让学生说说想知道什么,参与目标的制定。
二、开发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行探索新知。
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网络便捷的交互性使交流更及时、开放,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可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这一课的新知就是通过网络让学生自行探索,获取新知的。在导入新课后,我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各种所需资料,了解有关利息的各种知识及利息的计算。查阅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说从网上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利用网络这巨大的信息载体,学生可以自行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网络上充足的信息突破了课本资源的狭隘,使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
三、互动交往,合作交流,联系实际,服务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了以训练为主线,教师以一系列事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以巩固知识。而新课程的改革,强调了学生的自行探索,强调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合作交流。因此在练习这一环节上,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练习的模式,让学生自行出题,交互练习,进一步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以2-4人不等自由组合为一学习小组,利用网络邻居轮流出题解答,并自行判断对错,如难以判断可请教老师。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存款及利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建立班级小银行,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模拟银行存款的实际情况进行存款活动。让来自生活的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服务生活,体现数学学习的社会性多向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