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叶苦苣菜:或为诗经中的荼
| 分类: 胜日寻芳 |
全叶苦苣菜:或为诗经中的荼
——胜日寻芳(334)
2017年7月2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三合庄园。
全叶苦苣菜Sonchus transcaspicus Nevski,菊科苦苣菜属植物。
中国本土植物。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伊朗、印度北部、东地中海地区、高加索及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分布。
中国古籍中没有有关全叶苦苣菜的记载。由于今天的人仍在称它为“苦菜”,所以我怀疑在现代植物学学科建立之前,它可能一直顶着苦苣菜、苣荬菜之类的名字而存在。“苦菜”是一大类植物的名字,可作野菜而味苦的,都可以包括在其中,一般认为有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苣荬菜 Sonchus wightianus、全叶苦苣菜Sonchus transcaspicus、短裂苦苣菜、Sonchus uliginosus、长裂苦苣菜Sonchus brachyotus、花叶滇苦菜Sonchus asper、沼生苦苣菜Sonchus palustris等多种。
如果说一定要给它找个源头,我觉得“荼”可能最合适。《诗经•邶风•谷风》提到“荼”:“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尔雅•释草》解释“荼”时说:“荼,苦菜。”邢昺在《疏》中进一步解释说:“此味苦可食之菜,一名荼,一名苦菜……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在众多名为“苦菜”中,全叶苦苣菜最符合“叶似苦苣而细”这一特征,没准《诗经》中的“荼”指的就是全叶苦苣菜呢。
全叶苦苣菜除了可作野菜充饥,还可作为中药治病。在《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中,中药北败酱草的原植物就是全叶苦苣菜或苦苣菜。对于“北败酱”这个名称,《标准》解释说:“现代中药‘败酱草’来源复杂。甘肃地产败酱草在北方习惯称北败酱。”
虽然全叶苦苣菜我国古已有之,但我国对其标本的采集并不早,从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平台保存的标本看,采集时间最早的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份标本,采集时间是1935年,采集人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傅坤俊,采集地点是陕西太白县。
本植物收录到植物学著作的时间也很晚。199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80(1)卷收载本植物,本人在此前的植物学著作中未能找到相关记载。
想想全叶苦苣菜也够可怜的,充当人们的救命野菜已二千多年,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混出来。
2019年8月23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禧苑二区。
2016年11月1日摄于北京回龙观田园风光。
2019年8月23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禧苑二区。
2017年7月2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三合庄园。
2019年8月23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禧苑二区。
2019年8月23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禧苑二区。
2017年7月2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三合庄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