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大漠仙树四味果

分类: 胜日寻芳 |
沙枣:大漠仙树四味果
——胜日寻芳(294)
2018年8月6日摄于张家口大境门外二郎神庙。
沙枣Elaeagnus
中国本土植物,产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通常为栽培植物,亦有野生。分布于俄罗斯、中东、近东至欧洲。本种适应力强,山地、平原、沙滩、荒漠均能生长,对土壤、气温、湿度要求不甚严格。
据《中华本草》的品种考证,本植物以“四味果”之名始载于明代《本草纲目》。而《本草纲目》相关内容则摘引自唐代《酉阳杂俎》。《酉阳杂俎》前集卷之十八广动植之三木篇载:“仙树,祁连山上有仙树实,行旅得之止饥渴。一名四味木。其实如枣,以竹刀剖则甘,铁刀剖则苦,木刀剖则酸,芦刀剖则辛。”从以上记载看,本植物因是“四味木”之果,故名“四味果”。
“沙枣”之名则出自元代柳贯的《打枣谱》:“沙枣。出赤斤蒙古卫。”赤斤卫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堡,确为沙枣产地。卫所制创立于明代,元代柳贯的文中不应出现“赤斤蒙古卫”这样的名字,难道产地为后人增补?不得而知。
1937年出版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作者陈嵘)收载Elaeagnus
《中国树木分类学》还提到桂香柳:“别称香柳,刺柳(河南开封);七里香(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甘肃胡颓子(乔荣升);Oleaster(英);沙枣(甘肃)。”书中关于“沙枣”名字流行区的记载与《打枣谱》一致,或许此说就出自《打枣谱》。
1953年出版的《华北经济植物志要》收载E.
1972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收载沙枣Elaeagnus
对于沙枣功用说的最全的是1983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52(2)卷:“果肉含有糖分、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可以生食或熟食,新疆地区将果实打粉掺在面粉内代主食,亦可酿酒、制醋酱、糕点等食品。果实和叶可作牲畜饲料。花可提芳香油,作调香原料,用于化妆、皂用香精中;亦是蜜源植物。木材坚韧细密,可作家具、农具,亦可作燃料,是沙漠地区农村燃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沙枣根蘖性强,能保持水土,抗风沙,防止干旱,调节气侯,改良土壤,常用来营造防护林、防沙林、用材林和风景林,在新疆保证农业稳产丰收起了很大作用。其次,果实、叶、根可入药,果汁可作泻药(注:《中华本草》中为止泻药,不知此处是否有误),果实与车前一同捣碎可治痔疮,根煎汁可洗恶疥疮和马的瘤疥,叶干燥后研碎加水服,对治肺炎、气短有效。”
上世纪70年代笔者曾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对沙枣并不陌生,西部各师都种这种植物防沙固沙,据说仅三师二十三团二连就种植了沙枣、红柳10万亩。不过我所在的锡林郭勒盟到处是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没有它的身影。但兵团的小报《兵团战友》常有歌颂红柳、沙枣的文章。一般认为,胡杨、红柳、沙枣是干旱地区风沙的防卫三杰,因此,它们也经常成为扎根边疆先进人物的形象代表。
至于沙枣是否果分四味,笔者没有吃过,说不出子丑寅卯。不过高尔泰(旅美学者)吃过,他在《寻找家园·沙枣》说:“沙枣是多年生沙漠植物,大西北常见。暮春开白花,香气浓烈。晚秋枣熟,大小如杏仁,颜色金黄。皮厚核大,中有淀粉,微酸微甜,多食涩口。”从他的描述看,沙枣只有三味,尚差“辛”味,猜测可能是作者对“辛”味不敏感,应该不会是因为未用专用“芦刀”吧!
《酉阳杂俎》说沙枣是“仙树”,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张家口大境门外二郎神庙中的沙枣就被人称为神树。神树的简介说,清代雍正年间为御洪水欲建二郎庙,因此处有三百多年的麻枣树,遂选址于此。“文革”中庙宇被废,麻枣树死。庙宇恢复后,麻枣树又神奇地复活。庙祝说,买个红布条挂到树上,神树就保佑你有好运,还能帮你完成心愿。那棵神树上已挂满红布条,看来相信沙枣树是神树的人还不少。只是不知简介中为什么将沙枣称为“麻枣”,是当地土名?还是另有所本?
2018年8月6日摄于张家口大境门外二郎神庙。
2018年8月6日摄于张家口大境门外二郎神庙。
2018年8月6日摄于张家口大境门外二郎神庙。
2018年8月6日摄于张家口大境门外二郎神庙。
2017年8月3日摄于山西大同华严寺。
2018年8月6日摄于张家口大境门外二郎神庙。
2017年8月3日摄于山西大同华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