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原产中国的核桃

分类: 胜日寻芳 |
http://s8/mw690/0016EbTuzy7l3oNO3oXd7&690
2018年6月1日摄于北京人大附中。
胡桃,胡桃科胡桃属植物。这种树的果实的核儿,名为核桃,一般也把“核桃”作为这种植物的通称。《中国植物志》收载这种植物时,将“胡桃”作为正名,将“核桃”作为别名,但在二者后边的括号内标注的都是“通称”。
胡桃,中国本土植物。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分布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
中国古代一般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为胡人,从胡地传入的东西也多在名字前加“胡”字,胡桃便因果实像桃,而又传说来自西域而被名为“胡桃”。“胡桃来自西域”的说法首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此后历代基本都沿用这一说法,直到1937年出版的《中国树木分类学》还这样说:“据传原产亚洲西南部,汉时移植中国。”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不是胡桃的原产地或起源地之一。
由于西域包括新疆,而新疆的额敏、霍城、昭苏、巩留、新源一带的山谷中有大片核桃野生林,也有人据此认为核桃原产新疆。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就说:“我国核桃原产新疆天山北坡。”
不过考古发现推翻了以上说法,2002年出版的《化石》(山东文物丛书)提到,在位于山东省临朐县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掘的植物化石中就有“华山核桃”、“披针叶胡桃”、“山旺胡桃”,并提到“山旺胡桃与现代种相似。”据2011年新华社石家庄10月16日电(记者曹国广 王炳美),考古专家在河北省武安市距今8000年前的磁山遗址内发现大量已经碳化的核桃壳。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乔登云说,在对磁山遗址多次发掘中,“均发现有碳化的核桃壳,而且数量相当可观,几乎所有含有磁山文化堆积层的地层或灰坑中均有发现。”“这比中国核桃引自西域的说法早了6000年。”
胡桃的栽培种植,不会晚于晋代,晋代郭义恭所著《广志》提到:“陈仓胡桃,薄皮多肌。阴平胡桃,大而皮脆,急捉则碎。”(见唐代《艺文类聚》卷八十七)。
有人说晋代之后,“胡桃”就改名为“核桃”了,原因是胡人当权后忌讳“胡”字。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二十七卷)提到:“又有青色、黄色。而形类越瓜者。本名胡瓜。晋永嘉后。五胡乱中原。石勒僭号于襄国。讳胡尤峻。因改为黄瓜。胡荽为元荽。胡麻为芝麻。胡桃为核桃。江南曰羌桃。”
可能是因为残暴的石勒后赵羯族政权存在时间过于短暂,羯族又被灭族,人亡政息,核桃之名未能取代胡桃,此后的文献中提到这种植物仍称胡桃。本人猜测到了宋代核桃之名才流行起来,南宋孙奕的《履斋示儿编·杂记·因物得名》(卷十五)提到:“胡人常食核桃而名胡桃。”从语气看“核桃”已成不用注释的通用名。但明代的《本草纲目》仍把“胡桃”作为正名,而将“羌桃”、“核桃”列为别名。由于《本草纲目》在“核桃”之名的后边还没有注明出处,我猜测宋代之后,“核桃”是作为俗名在民间流行的,人们在见诸文字严肃论述时仍用“胡桃”。大概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中国植物志》仍将“胡桃”作为正名。
胡桃的种仁含油量高,可生食,亦可榨油食用。木材坚实,是很好的硬木材料。
http://s16/mw690/0016EbTuzy7l3oP0M5p7f&690
2017年4月17日-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六区。
http://s9/mw690/0016EbTuzy7l3oPUwmAa8&690
2017年4月17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六区。
http://s9/mw690/0016EbTuzy7l3oR2PcA58&690
2017年5月2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跃苑一区。
http://s10/mw690/0016EbTuzy7l3oSvIlr89&690
2017年6月12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锦苑五区。
http://s9/mw690/0016EbTuzy7l3oTLLBK18&690
2017年7月2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三合庄园。
http://s12/mw690/0016EbTuzy7l3oV3WCDfb&690
2018年6月1日摄于北京人大附中。
http://s3/mw690/0016EbTuzy7l3oX8ijga2&690
2016年6月6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跃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