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传说能煮石的玉豉

标签:
地榆玉鼓煮石五石散铄玉烂石 |
分类: 胜日寻芳 |
http://s5/mw690/0016EbTuzy7e6Q8hvWk94&690
地榆,蔷薇科地榆属植物。
中国本土植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欧洲北温带及亚洲北温带其它地区也有分布。生长于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疏林下,海拔30-3000米。
中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收录了地榆:“地榆,味苦,微寒。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生山谷。”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地榆条目中提到:“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中说,地榆因此得名。陶弘景还提到地榆:“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中还提到了地榆的另一别名的由来:“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
《中华本草》提到中药地榆的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根。”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还提到:“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为什么要“烂石”?因为古人相信吃了石头能长生不老。
东晋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注:道家经典)中说:“玉(注:美石为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
葛洪还介绍了炮制方法及服用效果:“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饴,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已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
与陶弘景同时代的梁元帝萧绎(陶弘景是萧绎的父亲梁武帝萧衍的“山中宰相”)在其所著《金楼子》中也有相似的叙述:“用紫芝煮石,石美如芋”,“五加一名金盐,地榆一名玉豉,唯二物可以煮石。”
与《金楼子》成书时间相近的《齐民要术》也收录了地榆,不过基本是转述《神仙服食经》的内容: “《神仙服食经》云:‘地榆,一名玉札。北方难得,故尹公度曰: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珠。其实黑如豉,北方呼豉为札,当言玉豉。与五茄煮,服之可神仙。是以西域真人曰:何以支长久?食石畜金盐;何以得长寿?食石用玉豉。此草雾而不濡,太阳气盛也,铄玉烂石。炙其根作饮,如茗气。其汁酿酒,治风痹,补脑。’”
1988年出版的《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的校释者缪启愉对此有另外的解释,他认为“铄玉烂石”中的“玉”、“石”指的是“服食家”所服的矿物类药,即“石药”。他说:“魏晋南北朝间盛行服食金石类药以求‘长生’,往往热毒发狂,称为‘石发’,甚者至死。地榆有凉血作用,五加去风湿,舒筋骨,并有强壮作用。配合这二种药以消解石药的热毒,故有‘铄玉烂石’之说。”
按他的说法,地榆是古代嗑药名士们吃的“五石散”的解药,不知此事确否。据说唐代之后人们就不再嗑“五石散”,因为它的毒性太大。但明代的《本草纲目》仍在地榆的“集解”中转录了陶弘景关于地榆能“烂石”、“煮石”的说法,看来嗑药的人没了,想靠吃石头成仙的还有人在,地榆还是贵比“明月珠”。
现在是没人煮石头了,不过地榆并没有因此掉了身价,《中国植物志》说,地榆的根为止血要药,还能治疗烧伤、烫伤。此外有些地区用来提制栲胶。嫩叶可食,也可代茶饮。
http://s4/mw690/0016EbTuzy7e6QaRafxe3&690
http://s16/mw690/0016EbTuzy7e6QdJRQHff&690
http://s9/mw690/0016EbTuzy7e6Qgtn8468&690
http://s14/mw690/0016EbTuzy7e6QhEUWhcd&690
http://s13/mw690/0016EbTuzy7e6Qn9Tw8cc&690
http://s16/mw690/0016EbTuzy7e6Qpj4BN2f&690
http://s3/mw690/0016EbTuzy7e6QqJmf032&690
http://s2/mw690/0016EbTuzy7e6Qs1imJ81&690
http://s11/mw690/0016EbTuzy7e6QvkaL0da&690
http://s15/mw690/0016EbTuzy7e6QwQkc69e&690
http://s12/mw690/0016EbTuzy7e6QDRnsv0b&690
2017年8月3日、4日摄于山西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