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中的隐士

(2009-07-07 19:32:43)
标签:

孔子

论语

隐士

弟子

子路

矛盾

痛苦

故事

分类: 随意读书

论语中的隐士

论语中的隐士

                               ——笑读孔子之一

      笑读就是与孔子对视、平视,不是仰视,孔子不是圣人,是人。

 

     读圣人之书,不说板起面孔,正襟危坐,总该严肃一点吧,可我读《论语》常常忍不住要笑,太好玩了。孔子真是个可爱的小老头儿,一会儿弹琴唱歌,一会儿又发脾气,抱怨命运不公,一会儿又纵论天下大事,教起学生如何做官来了。

    有一次子夏告诉孔子自己读的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笑得真好看呀,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呀,本来长得就白,画了妆就更漂亮了。)这明明是在写美人的眼睛和脸蛋,可孔子绕开诱人的眼睛,单就“素以为绚”来发挥。他说:“先有白底,才好绘图。” 绘图?在美人的白脸上?但子夏肯定是揣摸了老爷子的心思的,他聪明地试探说:“您的意思是不是在说,一个人先要有好的本质,才能施以礼乐之教?”他老人家马上就夸奖:“对,对,对,子夏,你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从此,咱们爷俩可以讨论诗了。”

    哈哈哈,这是哪跟哪啊?女人的脸蛋和儒家追寻的礼乐之治扯得上哪门子关系?累不累啊?

   《论语》还记载了几则孔子挨骂挨批的故事,也很好玩。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荷蓧丈人。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掉队了,碰见一个挑着锄草工具的老头儿。子路问:“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头儿鄙夷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什么老师?”孔子知道后,却不生气,正而八经地说:“这是隐者。”叫子路返回去讨教,可老头儿已经走了。

    有一个楚国狂人经过孔子的车旁,大声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为什么这么倒霉?过去的不能再回来,未来的也用不着再着迷。算了,算了,现在的从政者危乎其危,你还帮他们作什么?”孔子知道又遇到高人了,马上下车,想和这人交谈,但这人竟像躲瘟疫似的赶快跑了。

    孔子心情不好,击磬玩。有一个担着草筐的人经过,听见后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事呀。”听了一会儿又说:“可鄙呀!磬声不就是在诉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吗?没有人理解就算了吧。河水深就穿着衣服蹚,河水浅就撩起衣服蹚,这有什么呀?”孔子听见再也淡定不了啦,后叹息说:“果真这么简单,就不难了呀!”

    有一次,孔子师徒迷路了,叫子路去向两个耕田人打听过河的渡口。其中一个人问:“坐在车上的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正是,那人就不屑地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嘛!”子路只好去问另一个人,那人简直就是在劝说子路叛逃了:“天下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人世的人呢!”

    还有一则。子路夜宿石门,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告诉从孔子那里来。那看门的说:“就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可还要硬干的人吗?”

      也是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和弟子们失散了,孤零零地站在城门口。弟子们到处打听老师的下落,有人说:“有一个高个儿的老头站在城门外,气喘嘘嘘,像只丧家犬。是你们的老师吗?”弟子们找到了孔子,并把这话告诉了他。孔子却高兴地说:“说我像只丧家犬?真像!真像!”

    这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好像专门是出来嘲弄或取笑孔子的,说完就消失了。孔子更多的倒是尊重他们,但这些锄草的、耕田的、守门的人竟然不屑答理我们的圣人。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中国历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著书立传佷少说尊者的坏话。孔子可算是历史上最大的尊者了吧,可《论语》的宏大乐章中却插入了好几段这样不和谐的音符。在宣扬自己学说伟大的时候,将掌门人挨骂挨批孔的故事写出来,让这些嘲弄和取笑流传后世,这太奇怪了,华丽的屋顶为什么被捅出了一个大窟窿?

    孔门弟子在干什么?

    是不是弟子们认为,咱们老师一生经受的艰难困苦多的是,这点嘲弄取笑算什么?大大方方写出来,突出我们老师在嘲弄中奋然,在打击中前行,这是多么伟大啊!就像太阳的黑子一样,它们的出现只能衬托了咱们孔圣人的万丈光辉。

    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这种说法值得研究。

     其实,上面所有的故事指向的只有两个字:放下!放弃对世俗理想的追求,寻找自身灵魂的解脱,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另一个精神源头。论语中这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者正是这一精神源头的代表。

  可孔子哪会放下?哪舍得放下?他不是这一路的人。

    但放不下不等于不钦佩。孔子不止一次地称赞伯夷、叔齐等“逸民”,在论语中还一个个列出了“周有八士”的大名,孔子对这些人的评价很高,“不辱其身,不降其志”,都是高人啊!孔子对他们“惓惓而有接引之意”,“隐隐示折衷之思”。他甚至也想过向他们学习,去做隐士。

    可他又说“我和他们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你有什么不同呢?拍拍屁股便走人,有什么不行的呢?“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嘴上说说而已,就是恼火得呼天跄地时,他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中国不行,我还可以到海外发展嘛。

    向往清风朗月,云淡风轻,钦佩世外高人的飘逸洒脱,可就是放不下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哪怕被人家骂成“累累若丧家之犬”,也不肯放手,还一味在混水中蹚来蹚去,这就是儒家。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矛盾,演化为孔子的内心的激烈冲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非常痛苦的。梦中的周公早就死了,文王武王也早就死了,在无数次的追寻和失败之后,谁来抚慰孔子不安的灵魂呢?在尘世中窒息久了,有一个窟窿透透气也好啊!这些世外高人的出现,就为《论语》那急迫、焦灼的氛围,捅出了一个天窗,高而蓝的天空显现在孔子头顶,让他忍不住去仰望。

    我以为,《论语》中保留了这些看似对孔子不恭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当时尴尬的处境,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儒家是热衷于入世的,但他们有时也在出世和入世的十字路口徘徊。人的灵魂决不只是单一的色彩。人总是在追求功名利禄和追求灵魂解脱二者之间矛盾和痛苦着。这种矛盾和痛苦一直折磨着后来的读书人,以至几千年都没有走出来。

    话又说回来,又恰恰是这矛盾、痛苦和不懈的追求成就了孔子,《论语》中之所以孔子的形象可爱和真实,其原因也在于此。假如像我们后世的不老实的文人那样,为尊者讳,删去了这些故事,那可就真的没意思了。

   若有兴趣,请接着读之二:论语中的父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71bc900100ecw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双版纳掠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