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评学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的辨证施治
标签:
健康中医教育 |
分类: 医药 |
针灸治疗中风的辨证施治
一、原则
辨证论治: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中风患者,医生应根据其病情的不同阶段(如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和不同类型(如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选择相应的穴位和针灸手法。
1、通调经脉:中风病机关键在于气血相搏,暴张于上,血气留滞于脑,经气瘀滞。因此,针灸治疗中风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通调经脉,通过针刺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经络瘀滞。
2、凉血祛痰:中风患者常伴有血热和痰浊的症状,因此,在针灸治疗中,还会采用凉血祛痰的方法,以清除体内的病理产物,减轻症状。
3、强通放血与微通毫针结合:在中风急性期发作时,通常会采用强通放血配以微通毫针治疗;而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则可能更多地使用微通毫针配以温通火针灸法治疗。
4、头皮针疗法:头皮针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它在头部特定的治疗线上进行针刺。头皮针疗法可以辅助治疗中风,尤其是在中风后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中风的辨证施治原则是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人体质,通过不同的针灸技术和方法,达到通调经脉、凉血祛痰、强通放血与微通毫针结合以及头皮针疗法等目的,从而改善中风患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二、辩证施治
一)中经络之治法:疏通经络,醒脑调神。
1、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内关、三阴交、委中、尺泽、极泉
助记:水沟内,三阴交,唯剩一尺泉水
2、方义
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醒脑开窍
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心气、疏通气血;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
3、中经络之辨证配穴
4、病变部位辨证配穴
中经络之辨证配穴
1、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闭证主穴: 十二井 水沟 太冲 丰隆 劳宫
助记:井水冲龙宫---壁倒墙塌
2、方义
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泻水沟,开窍启闭(水沟为昏厥要穴);
足厥阴经循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
脾胃为生痰之源,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豁痰开窍;
“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三)脱证治法:回阳固脱。以任脉经穴为主。
1、脱证主穴:关元 神阙-----助记:元神脱了
2、方义
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能回阳救逆。
神阙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
三、中风的基本刺灸方法
1、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2、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
3、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
4、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5、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6、太冲、丰隆、劳宫用泻法;
7、神阙用隔盐灸,关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转温为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