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及其形成
(2025-10-16 19:10:48)
标签:
健康医药教育 |
分类: 医药 |
血栓及其形成
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形成的固态血块,其形成核心是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高凝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可能堵塞血管引发严重疾病。
一、血栓的核心分类与危害
血栓按发生血管类型可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二者危害方向不同,需针对性关注。
动脉血栓
常见发生部位:冠状动脉、脑血管、下肢动脉。
核心危害:堵塞动脉供血,导致器官缺血坏死,如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中风)、下肢缺血性坏死(严重时需截肢)
静脉血栓
常见发生部位:下肢深静脉、肺动脉(肺栓塞)。
核心危害:静脉血栓易脱落,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引发肺栓塞,可导致呼吸衰竭、休克,重症死亡率较高
二、血栓形成的关键机制:Virchow 三要素
所有血栓形成都离不开以下三个条件,任一条件满足或多条件叠加,都会显著升高血栓风险。
1、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血管内壁的保护屏障)受损后,会暴露血管内的胶原组织,直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启动凝血过程。
常见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高血压对血管的长期磨损、手术 / 外伤对血管的直接伤害、感染或炎症刺激血管壁。
2、血流缓慢或停滞正常血流能持续带走激活的凝血因子,避免其在局部聚集;当血流减慢或停滞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易在血管内堆积,逐渐形成血栓。
常见诱因:长期卧床(如术后、重病恢复期)、久坐不动(如长途飞行、办公室久坐)、静脉曲张导致的血液回流不畅、心力衰竭引发的血流动力不足。
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自身的凝血功能增强,或抗凝、纤溶(溶解血栓)功能减弱,导致凝血与抗凝失衡,易形成血块。
常见诱因:手术 / 创伤后的身体应激反应、恶性肿瘤(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妊娠期(激素变化影响凝血)、长期服用避孕药、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如因子 V Leiden 突变)。
三、高风险人群与预防重点
一)需重点警惕的高风险人群
1、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这些疾病会直接损伤血管或改变血流状态。
2、特殊状态人群:术后 / 产后恢复期、长期卧床或久坐者、恶性肿瘤患者、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流减慢)。
3、有血栓病史或家族史者:曾发生过心梗、脑梗、肺栓塞,或直系亲属有血栓病史,提示可能存在遗传或共性风险因素。
二)核心预防措施
1、基础预防:改善生活方式
2、避免久坐久卧: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2-3 分钟,做简单的腿部伸展(如踮脚、抬腿),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坚持适度运动: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整体血流动力。
4、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房颤患者需按要求服用抗凝药物,避免擅自停药。
5、药物预防:高风险人群需遵医嘱对术后、长期卧床等极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短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抑制血栓形成。需严格按剂量和疗程服用,避免自行调整药量,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