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与跽的区别
“跪”与“跽”是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身体姿态,其来源和含义与礼仪、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的考释:
一、“跪”的来源与含义
1. 字形演变
甲骨文和金文中,“跪”字像人屈膝下跪之形,突出腿部弯曲的姿态。《说文解字》释为“拜也,从足危声”,本义为双膝着地、身体下伏的动作。
2. 历史用途
礼仪场合:在祭祀、朝觐等正式仪式中,“跪”是表示尊敬的姿势(如“跪拜礼”)。
日常生活:古人席地而坐时,“跪”是坐姿的一种(双膝触地,臀部贴脚跟),与“坐”相通。
屈服象征:后引申为屈服或卑微之意(如“跪地求饶”)。
3. 文化背景
汉代以前无高足家具,跪坐为常态,后因胡床(马扎)传入,垂足坐渐兴,但“跪”仍保留于礼制中。
二、“跽”的来源与含义
1. 字形与字义
“跽”从“足”“忌声”,《说文》释为“长跪也”,指由坐姿(跪坐)变为直起上半身、大腿挺立的动作,臀部离开脚跟,呈恭敬待命状。
2. 使用场景
警觉状态: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按剑而跽”,表现警惕或准备起身的反应。
礼节过渡:在礼仪中,“跽”常作为起身前的动作,或表示对尊长的恭敬(比“跪”更庄重)。
3. 与“跪”的区别
姿势:“跪”可静态(坐)或动态(拜),而“跽”必为动态,强调身体挺直。
情感:“跽”隐含紧张或郑重,如《论语》中“跽而言”表示严肃陈辞。
三、文化演变与对比
礼仪功能:
“跪”广泛用于祭祀、君臣礼;“跽”多用于突发场合或特殊礼节。
社会意义:
宋代以后,“跪”逐渐强化尊卑色彩(如“跪听圣谕”),而“跽”因高足家具普及淡出日常,成为文献中的古语。
四、文献例证
1. 《战国策》:“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 跽表急切恭敬。
2. 《礼记》:“坐毋箕,寝毋伏”
—— 跪坐为常态,跽为变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