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与“陂”释
“坡”与“陂”两字在形、音、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字形与字源
坡
结构:从“土”(与土地相关)+“皮”(兼表音)。
本义:指地形倾斜的地方,如山坡、斜坡。
演变:始终与“地形倾斜”相关,未产生复杂引申。
陂
结构:从“阝”(表示地形,如丘陵)+“皮”(表音)。
本义:最初指人工修筑的堤岸或水边斜坡,后引申为自然斜坡、池塘等。
演变:含义较复杂,既有地理意义(堤岸、斜坡),也有抽象用法(如“陂陀”形容倾斜不平)。
2. 读音差异
坡:现代仅读
p(如“山坡”)。
陂:有三读,意义不同:
bi:最常用,指堤岸、池塘(如“陂塘”)。
pí:用于地名,如湖北“黄陂”(Huángpí)。
p:通“坡”,表倾斜,但现代少用(如“陂陀”读ptuó,形容倾斜不平)。
3. 用法辨析
地理场景:
用“坡”:自然斜坡(如“爬坡”“下坡”)。
用“陂”:人工水利设施(如“陂堰”)、地名或书面雅语(如“陂池”指池塘)。
抽象意义:
“陂”可形容事物不正(如《尚书》“无偏无陂”),而“坡”无此用法。
现代使用频率:
“坡”极常用;“陂”多现于古籍、地名或专业术语(如水利、古文献)。
5. 古籍例证
坡:
“山坡”见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陂:
《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bi,水边堤岸)
《史记·酷吏列传》:“陂池而田。”(bi,池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