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历为什么会有闰月
(2023-03-21 13:34:48)
标签:
娱乐历法文化 |
分类: 择吉 |
古历为什么会有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家,把一年划分成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节气、中气相间排列。24个节气中顺数单数的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是为节。双数的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即是气。
古历以12个节气作为这个月开始,如立春则是一年的开始,这一年到下一年的立春前为止。中气则作为12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个中气,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等等。
古历的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经历过一些变迁。但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把没能有可能缺失中气的月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每月都有一定的中气相对应,怎么又出现了不包含中气的月呢?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意味着节气与节气或者中气与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为29.5306日,这二者之间相差将近一日,所以中气(节气也一样)在古历月中的日期,每个月就向后推迟了近一日。这样天长日久,总会出现把中气赶到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就必然没有中气而剩下一个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称作这一年的闰月,而且把它叫上个月的名称,只是要在“某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比如1979年(古历是己未年)前七个月的中气日期是:这里的闰六月就没有中气,只有一个节气——立秋。今年2023年,二月三十日春分,如果不置闰二月,那么顺延下去,谷雨节就到了五月,四月就没了中气。长此以往,古历所规定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的天数少11天左右,3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脱节的现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