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评学汉字-从“猪”字说开去
(2022-12-02 14:31:00)
标签:
文化读书教育 |
分类: 读书认字 |
从“猪”字说开去
看了标题,肯定有人会说,闲得无聊了吧?如此下三滥的一身臭轰轰的东东,也拿来专门说事。
其实不然,早在远古时期猪的地位,还并不象您想象的那般不堪。
古代人用字,是惜字如金。一般来说,一种动物多用一个字表述。如“牛”、“狗”、“羊”等被上古人类很早训养的动物基本上是只用一个专门汉字指代。但是,猪不同,用来称谓此物的字我所认知的就多达三个以上。“豕”、“猪”、“彘”等这几个字,据我所知,它们的本义都是猪。其中“彘”字从古人造字之初,甲骨文的构形看,兴许有指野猪的意思。但是,后来人们所用的言语中,甚至包括辞典解释却完全是指的猪。如“鸡豚狗彘”、“行同狗彘”、“狗彘不如”等。
非旦如此,就连不同的猪,人们都给它造个不同的字来区别对待。如“豚”字,特指两种不同状态的猪。《孟子》说到豚时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这里说明豚是育肥了的肉猪;但是,从甲骨文的“豚”字的构字来看,又表明的是用刀宰杀小猪。“炮羔食豚”也就是今天人们仍然爱吃的乳猪。
“豖”字不算常用汉字。在豕字的脚上加一长点。望文生义的《说文解字》就此认定为“豕絆足行豖豖也。”其实,甲骨文的表述应该是指将公猪的生殖器割掉。也就是指去了势的,我们老家叫阉割公猪为“豘猪”。阉割后的猪则长得膘肥臀满,也有文章把这种猪叫“豚”猪。
“家”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说到这里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人反对如此高抬猪了。与家字就近说,“圂”字的本义指的是猪圈,这里内“豢”养的其实是猪。这两个字都明确圈定了其中是豕。
说了半天猪,给人们的印象依然是贪吃、贪睡、愚蠢、肮脏等形态。并没给大家一点好的感觉。
其实,我先民对猪的评价也还是有充满着正能量的一些看法的。刚毅,勇敢这两个词,您不会相信它们就是因猪而来。
“毅”字,乍一看就知道,出自豕吧?《说文解字》“豕怒毛豎也。”其实非也,从金文的构形看,它表达的是人们围猎野猪时的场景,右边“殳”是兵器,人们用兵器攻击野猪,野猪即使倒地,依旧奋然搏斗。所以,左边的这边字我没法打出来。用了个“辛”字头下一个“十”再加“豕”字,反复表现它的不屈的抗争!
人们常常用看戏剧来寻找闲情逸致。其实这里戏剧的“剧”字也在表现豕的勇敢。剧的繁体字“劇”,左边的“豦”字,《康熙字典》解:“从豕虍會意。豕虍之相斩斗,不相捨。”因为豕虎相斗,互不相舍。持续时间长,过程曲折复杂,有戏剧性,所以,后来人,编撰成的戏称之为剧。
甲骨文的“敢”,表达的是人们手持兵器捕捉野猪,野猪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我们老家的猎人中流传一句话说是“打老虎准备一身胆,打野猪准备一副板(棺材)。”可见,它并不象人们今天看到的家猪,其实,它们的天性还是勇敢刚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