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诊治》笔记(32
(2022-05-05 19:03:45)
标签:
健康教育医药 |
分类: 医药 |
三)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症,又可以称为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并伴随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以及对自身体重和体形过分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暴食,继之采取防止增重的不适当的补偿性行为。比如禁食、诱导呕吐、过度运动、吃泻药、食欲的抑制剂、滥用利尿剂等行为,这些行为与其对自身体重和体形的过度和不客观的评价有关。神经性贪食症在年轻女性中比较多见,并多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起病。发病年龄在青少年中常常较神经性厌食比较晚,平均起病年龄通常在16-18岁。
神经性贪食症临床上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目前认为神经性贪食症的一线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包括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规则,对体型、体重、自我控制能力的认知进行纠正,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认知体系,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除了认知行为疗法以外,包括人际关系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为主,特别是氟西汀作为治疗神经性贪食症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在临床上使用较多。而且抗焦虑药物在临床上主要是治疗暴食的原因导致的患者焦虑。如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系统规范的治疗,短期小剂量应用,治疗效果良好。
四)神经性皮炎
(一) 症状
仅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由于搔抓及摩擦,皮肤逐渐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坚硬而有光泽,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散在分布。因有阵发性剧痒,患者经常搔抓,丘疹逐渐增多,日久则融合成片,肥厚、苔藓样变,表现为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变为暗褐色,干燥、有细碎脱屑。斑片样皮损边界清楚,边缘可有小的扁平丘疹,散在而孤立。皮损斑片的数目不定,可单发或泛发周身,大小不等,形状不一。
2.神经性皮炎
好发于颈部两侧、项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3.自觉症状
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搔抓后可有血痕及血痂,严重者可继发毛囊炎及淋巴结炎。
4、 本病为慢性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容易复发。
1.精神因素
目前认为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复。
2.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等,均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3.局部刺激
如衣领过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阳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三)鉴别
1.慢性湿疹
多由急性湿疹转化而来,在病程中有渗出倾向,皮疹表现为浸润肥厚性斑疹、斑块,苔藓化不明显,伴剧痒。
2.扁平苔藓
与神经性皮炎相同之处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自觉瘙痒。区别为前者扁平丘疹较后者大,为紫红色,有蜡样光泽,可见Wicknam纹。同形反应好发于前臂、小腿伸侧、躯干等处,此外黏膜损害(如颊黏膜和龟头处损害)。组织病理有特异性。
3.银屑病
发生于小腿伸侧及头皮的慢性限局性肥厚性银屑病,皮损基底呈淡红色或暗红色浸润,上覆银色鳞层,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全身其他部位常见有银屑病损害,患者自觉不痒或轻微瘙痒,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
4.瘙痒症
多见于老年人,常与季节有关,皮损为继发性。
5.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皮损呈高粱至绿豆大棕褐色坚硬丘疹,有时皮疹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组织病理上淀粉样蛋白沉积具有特征性改变。
(一) 治疗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止痒,避免患者因瘙痒而搔抓,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
1.系统治疗
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等对症止痒,辅以维生素B族内服;瘙痒严重者可选用镇静剂;皮疹泛发者可予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或联合使用雷公藤类药物。
2.局部治疗
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霜剂或溶液外用,肥厚者可封包或是联合使用10%黑豆馏油软膏外用。难治性皮损可予局部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