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分析前先讲一段古代的贸易战,就是著名的齐纨鲁缟。 齐国想要攻伐鲁国,管仲建议齐桓公不要劳民伤财,改为和鲁国打贸易战。管仲要求:全国把纨给全收起来,且不再生产,也不卖了。 全国官员的衣服由齐国纨布改为的穿鲁国的缟布,引发潮流,一时间全国兴起一阵“鲁缟热”。齐国纺织行业虽然受到损失,但是鲁国大挣齐国缟布钱,这一行为导致缟布供不应求而涨价,同时下令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减税,开放进口。本来的供需平衡被打破,导致鲁缟价格飙升,鱼就在这里上的钩,鲁国发现了巨大“商机”,挣快钱的机会来了,大量百姓开始放弃农业生产来进军纺织业,一股子振兴鲁国外贸业的欣欣向荣的气象,但相应的产生了另一个负面结果:其他行业得不到重视,慢慢荒废了,粮食产量锐减。 一年后,管仲下令齐国百姓不得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大幅度抬高出口的粮价。至此,鲁国国内乱成一锅粥,鲁缟滞销,国内又粮食短缺,不得不拿出大量钱款向齐国购粮。这时候齐国兵临城下,而这时鲁国农业受损,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连军粮都征收不到,最后不得不被迫签下尊从齐国的条约。 这段故事讲完了,有兴趣的还可以去百度一下什么叫“买鹿制楚”、“买狐降代”。管仲可谓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贸易战”的开创者。在管仲的计策指引下,齐国巧用一只“看不见的手”,不战而屈人之兵,先后降服鲁、楚、代、衡山等国,均是以轻重之策催垮对手的经济。 本来这件事情和阴谋论没有太大关系,毕竟这件事情不具备阴谋论的典型特症。但是,我也看不惯一些持有市场经济观点的专家来讨论农民的自由权问题。他们认为农民种什么,什么时候收割,卖给谁都是自由的。 这是大错特错! 首先,咱们国家有一个《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里面明确规定了基本农田只能种国家规定的几类粮食作物之一。农民在基本农田上,只能进行有限选择,不能随意更改种植作物的种类。当然了,可以选择今年种小麦,明年种玉米,但是绝对不能后年种草莓,大后年种牡丹。所以,只要在基本农田上毁坏小麦做青储饲料,就违反了这个条例。 其次,青储饲料常年价格一顿400左右,一亩小麦做青储饲料重量也就2吨左右,市场传言的1500一亩的青储饲料价格即使偶尔出现,也不会是正常状态。更何况,如果农民大幅跟风,供应量猛增,价格肯定会跌下来。不但影响国家粮食产量,还会让农民的预期收益鸡飞蛋打。我相信,这个时候替农民喊冤喊自由的人绝对不出来承担误导农民造成损失的责任。 再次,即使前面所讲的内容都不成立,是不是就是农民爱干啥干啥呢?所谓的市场经济人士的说法是粮食安全的问题是国家的事情,和每个农民没关系。我想依据他们的道理推导下去:野生鱼类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是国家的事情,和每个渔民没关系,所以禁渔期设置不合理。这不是经典的“破窗理论”农业版吗?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无关痛痒,最终大楼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 我们都知道,俄乌开战,小麦产量必然会大涨。过去的十几年国际小麦价格暴涨两三倍的次数我印象中最少有两次,这些专业的市场人士应该没有得健忘症。估计大家会问,为什么自己在国内没有感觉到。这就是国家强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国家价格调控的成果了。而今年已经开始大涨,虽然距俄乌刚开战的最高点有所回落,但是全年上涨的趋势已经明朗。市场人士就是拿别人的钱包来维护别人的种植自由,这种道德高尚的做法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中国的农民千百年来都是最朴实和辛苦的,希望在这信息时代,不再被信息掌控者所玩弄,相对的获得更多的公平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