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关于微博的若干思考(八十三)
文/顺风
——建议微博增加用户浏览时对新增未显示微博条数的提示,并提供点击该提示后只显示新增微博内容功能。
——微博应成为用户的个人价值实现中枢,这需要创新价值转化平台。
——微博关系可分为“团”、“块”、“条”三种不同状态,“团”是目的群体,“块”是状态群体,“条”是任务和功能群体。
——如果将微博视为一个论坛,目前的状态应是把“主帖”和“跟帖”的主、客地位给混淆和同等化了。
——比“微博”更进一步的应该是“随机微博”,后者可望成为具有功能性创新的基础运用。
——“微创新”工场的定位是以理论、实践两个方面的微博创新带动系统的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活动,形成半虚拟、半现实的社会孵化机制。
——微博网站目前缺少多样性的创新尝试,这给微博生态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制约。
——对微博运用结构的创新而言,最有价值的是理论创新,即立足于互联网的整体发展趋势,从微博在互联网宏大发展历史中的定位、现状、前途出发,对微博即将带来的线上与线下、运用与产业、技术与市场、关系与内容、优势与负面等变革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框架,进而从宏观认识高度指引微博的微观创新实践。
——微博可考虑赋予微群以另一全新功能,那就是让入群用户默认被其他微群用户关注。
——微博的IM必须与微博更紧密结合,一是只需具备最基本的IM功能即可,二是可考虑在浏览器屏幕的右侧边栏作外拉条设计。
——微博IM与微博私信在功能上可适当分工,IM侧重于同时在线时的即时沟通,私心可侧重于用户不同时在线时的延时沟通,向微博与电子邮件的结合形态发展。
——微博可推出“微愿意”功能,对有潜在合作意愿的用户进行提示性的匹配。
——微博用户被关注结构为用户个性分析提供了全新的数据对象。
——微博搜索是全新的“关系型搜索”,百度的“关键词”和微博搜索的“关键词”完全是两回事。
——微博促进了不同行业、专业、地域的人际互动,实质上让社会联系更加紧密。
——微博是新社会关系的生产者。
——建议微博推出“子微博”功能。
——建议微博在被转发内容处增加“收藏”按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