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随感杂记——传播的视野(269)
文/顺风
——好的著作需要时间的积累,只有时间才能够帮助思想沉淀。
——来自感官的“感觉”也属于某种级别的“思考”。
——产品创新需要对宏观背景的思考,产品更新需要对微观背景的思考。
——货币本身就是信用的凝聚物。
——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的循环,是技术导向型商业组织的市场宿命,从GOOGLE、百度到腾讯、FACEBOOK等,每个互联网巨头都在经历这样“轻”与“重”之间的循环,只是后半部分也许还未到来或还不明显。
——“云”存储因为数据的空前集中而导致风险的空前集中,这不仅破坏了技术结构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还导致了全人类社会范围内的数据权力的失衡,必须在用户终端的硬盘存储与“云”存储之间引入一个中间性的存储模式,以消除上述消极影响。
——“云”存储发展到极端很可能会导致用户“终端”的空壳化、虚无化,这需要某种平衡的力量,否则如果等到极端情况出现再期待“复归”也许就迟了。
——互联网用户身份识别既需要“集中”又需要“分散”,集中是为了更好地识别和管理,“分散”是为了保证身份安全降低冒用风险,从这两个角度看个人在线用户的统一ID与不同运用的差异化ID都不可或缺,在两者之间的配合和融合方面还有着不少的创新机会。
——“ID”确实需要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创新结构。
——互联网通过对在线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实现了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结构化处理。
——全球性的气候剧变必然导致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局势的重大动荡,这是无可质疑的、即将到来的未来。
——个人甚至社会往往忽视技术创新型商业组织所带来的伤害和风险,这只不过是因为这些伤害和风险也是“创新”的,它们还是第一次降临。
——“创新性破坏”与“破坏性创新”的唯一共性无非是他们都具有的某种创新性。
——互联网巨头的多样化服务在未来很可能被证明其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可惜目前这样些散步于不同运用之中的“风险碎片”在“未经组装”的状态之下丝毫没有表现出其狰狞面目,当然也丝毫没有引起大众的担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