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关于微博的若干思考(五十一)
文/顺风
——在微博的基础上可开发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搜索的“微搜索”这一新搜索模式。
——“微搜索”可通过搜索人来搜索内容,还可通过搜索内容来搜索人。
——“微搜索”模式不需要统一的搜索引擎,其让每个用户打造自己的个人化搜索引擎。
——“微搜索”是全息搜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即时搜索”与“延时搜索”的双重功能。
——“微搜索”的后台功能只致力于对在线“人性”的处理。
——“微搜索”不是搜索微博,而是用微博去搜索。
——全息搜索必须依托于无处不在的联系,而微博恰恰正在推进这一进程,所以全息搜索的初级形态很自然地始于“微搜索”。
——全息搜索所依托的全息联系既是内容与内容、人与内容的联系,也是人与人的联系,微搜索在传统搜索所具备的前二者路径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种关系路径,这是空前的,也是全息搜索功能强大的根本保障。
——“微搜索”涉及微博的核心创新,将给微博生态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微搜索”的“蜘蛛”是每个微博用户,“微搜索”的数据库不索引直接来自有“关系”附着的内容,“微搜索”的网页显示及排序规则由搜索者制定,“微搜索”让搜索引擎个人化,每个用户有自己的搜索引擎。
——“微搜索”的索引数据库的内容是经过微博这一特殊的“关系-内容”激发融合机制的强大改造后的形成的数据化的“人性”。
——传统搜索与全息搜索之间存在着类似汽车公司与马车运输商之间的竞争。
——“直接语义网”是不通过复杂的技术底层大动作就完成全网内容的结构化,其动力只可能是来自全网的用户及其人性并应从“关系”这一枢纽入手,而微博“@”模式作为人的“超链”给“直接语义网”给出了重要的启示。
——全息搜索就内容搜索而言需对内容增量的“关系化”和对内容存量的标注,其搜索动力由传统搜索的“技术和机器”主导转变为更多地由“用户”主导。
——通过微博分组可以实质性突破对内容保留显示数量的限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