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关于微博的若干思考(四十)
文/顺风
——建议微博增加对用户的“收藏”而非“关注”功能。
——微博关系反作用于内容可提升其思想性、原创性。
——微博可研究开发“用户标签加内容标签”的内容性质提醒规范。
——微博关注似乎天经地义地默认为“永远”模式,除非用户干预就不会自动取消,事实上对此完全可引入另一种“阶段关注”模式,比如对某最新用户你可以设置一个月或更多的关注期,过期则自动解除,在关注期你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将其转为“永远关注”模式。
——微博的作用到底会多大,翻翻新华字典看里面有多少动词就知道了。
——建议微博在节假日向用户派送“粉丝红包”,并可与电子邮件结合起来。
——从微博的原创文字量大小大致可了解其对微博的参与度、对外部关系的开放度、对环境和机遇的把握度、对沟通协同的重视度。
——建议微博对用户转发、评论后内容再次以平行路径被转发、评论的主体、特征等情况予以提示。
——腾讯在QQ中加入简捷的微博发表窗口,可引导用户在聊天行为之余及时记录和分享一些简单的心得体会或者记录些相对重要的心情、琐事。
——包括微博在内的多运用间融合第一件事就是在复杂运用中为简单运用开一个“窗口”。
——下一步微博粉丝对用户的意义将不再简单呈现于总数,而更呈现于其对用户关注的强弱。
——微博必须开发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可量化评估机制。
——所谓微博的强关系与弱关系,都建立于微博的各种行为活动之上,如转发可分为强转发与弱转发,评论可分为强评论与弱评论,关注也可分为强关注与弱关注,阅读则可分为强阅读与弱阅读,等等。
——微博应将关注按地域和专业等自动分类。
——不可否认,微博的互动在定向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比如用户发表后并不预知可能的响应来自何方,但正是这种兼具开放发布与随机响应的模式大大增加了微博的魅力,因为在这里用户所得到的响应无论在内容价值还是在响应对象都存在某种惊喜的可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