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风:地   下(一)

(2010-03-27 13:45:45)
标签:

地表

树系

物种

植物智能

地底

文化

分类: 诗词小说

顺风:地   下(一)

文/顺风

    时间又过去了数十万年。地球进入环境急剧变化的地质时代,地表以上部分遭遇了无数次飓风、海啸、天火和尘暴。已有多次,地表上部分被完全恶劣的环境灾难殄灭,但总会凭着地表下的巨大存在而免于灭亡的命运,向着天空再次丛生出来。

    有一种理论认为,树类生物在地表上与地表下存在的重要性取决于地表与地下对去生存的意义。在远古太阳还处于壮年期,天空提供了更多的阳光、水分,那时树冠、树干的体积远远大于树的根系,两者在吸收热量和养分方面形成了那时候的分工。后来随着太阳的逐步衰老,地球进入里一个地质年代,天空的闪电、雷暴,地面的火山岩浆,自遥远地带席卷而来的海啸,替代了和煦的阳光、轻风,连大气都变得脆弱不堪,在地球的一些气体物质向外逃逸同时,落地的流星增加了许多。

    随着地表变冷,热量散失,近几个文明周期的智能群体次第向星空迁徙,地球表层生态物圈正变得越来越冷清,而地下世界则相应地转向新的繁荣。在过去的地质岁月中,越来越多在地表生存考验中的胜者最终转向地下寻求进化的出路,地底世界的生态圈迅速膨胀起来,其中既有继承了传统基因的空间生存物种,又有新发展壮大的密度生存物种,而后者往往是某种植物智能。确实,现在植物智能在生物圈中占据了更主流的地位,包括传统的地表树系生物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迈出了何止一步。相反,在地下世界的动物智能与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相比,不知弱化了多少。

    这棵树承载了“树系”无数年的进化历史。他的根系一直向下方顽强地延伸,地底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热量还是没有明显的提升。树根系统经过这一轮漫长的进化,现在拥有非常强大的穿透力,但是在理论上说,向下生长的进程并不是没有限制的。

    一个因素是越深入地下阻力越大,而挺进根的末梢与根系核心却越来越遥远了,这使得掘进系统的内部物质信息联络越来越困难。另一个因素是在几何级数的根系分叉过程中,所遭遇的地底威胁也呈现几何级数字的提高。密度生存物种不需要在地下挖掘空洞,而是直接在泥土岩石中繁衍和活动。他们具有较缓慢的生物节奏,同时还有较强大的抗压强能力,此外就是擅于从极度稀缺的养分和信息环境中寻找生机。

    有一项研究表面,密度生存物种具有两个明显的生物特征。一方面因生存环境的恶劣他们的繁殖成功率惊人地低,只有在若干非常偶然因素的综合支持下才可能成长出一个新的个体,所以他们往往会抓住任何一个相对合适的繁衍机遇并将其适度放大,这也导致了这些物种的家族群生状态。另一方面即使在合适的繁衍机遇面前母体也不可能无限制地繁衍,因为再合适的条件也改变不了密度生存环境的恶劣性,他们不希望过度拥挤的生存聚集引发新的资源稀缺危机,所以甚至在母体与后代之间都存在着残酷的生存竞争。

    最终他们找到一种方式降低这方面的风险和消耗,那也导致了树类生长进程的第三个主要限制。密度生存物种逐步发展出的寄生蚕食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树系的挺进根末梢的活动并从末梢开始发动对树类的全面攻击。在这一过程中,攻击者之间以天然性的默契保持了最有利于疏散竞争压力的密度和队列,最终一个密度群落将沿着一个树类的第底空间散生到相距遥远的不同领域。虽然树类也培养了自身对挺进根末梢活动的保护机制,以及逐步发展自身的防卫反击能力,但这种蚕食总在不断发生着。在他们向下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厄运来临,挺进即刻停止,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肌体被长期侵蚀的巨大灾难。所以,树类的生长总是处于不折不扣的风险生存状态之中,他们都是谨慎小心的物种。

    树类与密度类之间最大的相似点是他们的规模生长。他们都倾向于独立发展,要不是生物伦理所赋予其天然本能,就其个体意愿来说,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巨大。之所以出现这种心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漫长的地质史中,进化赋予他们另外一项生物特性,那就是他们的力量在超越某个量度之后,即可进入一个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张而呈几何级数增长的阶段。

    以树类为例,他们在地下的部分现在往往是地上部分的成百上千倍,其中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个体会进入第二生存阶段,其他九成个体都因为在抵达地底一定深度时达不到必要的规模和力量而停止生长,并在随后因无法获得新空间而萎缩至死。

    地下世界对物种的吸引力决定于其相对地上生存的环境优势,这既包括地下热量、环境稳定性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了资源养分和生态多样性的因素,这是漫长历史演变所造成的结果。但是一旦与地球的黄金时代相比,地下世界也仍然是一个残酷的环境,在这里如何没有一定的力量,任何物种都无法发展。举例来说,地球的大陆地壳大约30多公里,在地底1公里处的地下压力可以达到数百大气压,同时因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所以地下1公里处的重力也高于地表。这些都决定了地下生存必然是一种力量生存。

    当然,地下生存的空间既取决于深度也取决于广度,树类在广度扩张方面要超过密度生存物种,因为他们无法象后者那样向更深的地方延伸,只有横向拓展自己的空间。虽然同是地下世界的骄子,但树类与密度类之间有一个一定深度的间隔层,一上一下,各自是各自的天堂。(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