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随感杂记——传播的视野(169)
文/顺风
——现实社会的所有应用、活动、任务等都可视为一种知识组织枢纽,只是围绕其中的任何一项而积聚和调动的知识呈现出横向的结构;
——知识之间本来互不相关并分散于无数不同的学科领域,但
“实践”活动改变了知识的组织方式和分布结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增强,对知识横向联系的操作日益重要,对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及其交叉融合的研究也日益重要;
——知识开发和创新的阵地正在从传统的科教部门向现代社会组织活动加速迁移,如果说原先纯粹的科研机构对知识研发过度侧重于垂直细分的特定领域,那么现在这些机构必须从“科学体系”的束缚中自我解放,或者说应该从任何合适的角度和立场来强化知识的外部联系及方式,反之一些社会组织的“应用型”知识活动也需要与“纯粹”的科研机构适当对接;
——在社会组织中将出现一些新颖的“科教部门”,其研究任务不是“学科”而是“应用、活动、任务”,不是纵向的知识“深潜”而是开发“横向的知识系统”及其机制;
——知识既不需要界定也不可能界定,知识是无界和无限的范畴,谁也不可能规定和限制知识的边界,谁也别想从整体上改变知识的定义和观念;
——我们已进入一个观念“膨胀”的时代,广义思考对正在发生的变化而言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诸如“知识”、“管理”、“经济”、“市场”等范畴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都出现了认识上的扩张,比如认为“知识”就是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知识的效益也可以放在全人类社会收益的角度考虑和计算,因为这已在技术上成为可行;
——预见宜粗不宜细、宜相对不宜绝对、宜存疑不宜铁信,与其预言遥远的未来不如预言“身边的事”和所在时代的下一步,与其预言具体的事实不如预测抽象的趋势,同时对趋势也不可迷信,因为未来一切皆为可能;
——“写作”可以放大“思考”;
——预见趋势,只需掌握事实与下一步事实;
——“预见”是忘记和回忆的过程,忘记旧时代的观念束缚和老的思维定势,回忆人类千百年发展立场中有所湮灭、流散的祖先的智慧和理性,用“老智慧”和“新事实”互相对照和映证,进而完善和进化“老智慧”,适应和促进“新事实”;
——预见的效果往往与预见力无关,越精致、细化而具体的预见如果再加上越不容置疑的自信,却越可能被未来的事实所否定;
——没有绝对真理,不同的实践背景对应不同的真理;
——“上帝”是人类对宇宙的社会直觉,他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
——“上帝”是最终的观察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