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逻辑之外(续四)
文/顺风
逻辑之外是人类对未知的研究,这已经突破了科学定义——与科学主要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探索和分析相异,对“逻辑之外”的探索从一开始就必须以一种“不科学”的方式展开,因为逻辑之外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部分。
业已获得科学解释的客观存在之外,仍然有巨大的未知领域期待科学的解释,但这些领域并非“逻辑之外”。换言之,逻辑之外的研究是需要颠覆现有的全部科学体系、呼唤人类出现全新的思维境界和思维系统的空前的历史性活动。探索逻辑之外,本就是“疯子的使命”。
无论是形式逻辑还是数理逻辑,无论其内涵和外延如何深入、庞杂、精确、宏伟,都和探索逻辑之外无关,或者说根本没有必要以逻辑学研究的既有成果来挥发逻辑之外的新科学内容,因为后者完全不是对前者的反对、否定或者延伸、联想,后者只是一个与既有人类科学体系完全割裂的、从天而降的新的意识世界。
逻辑之外的事实也许现在的人类可以相信,但无法理解。诸如意念成物、超越光速、无穷进制、时空转换、个体复体、万维宇宙等大量只有在想象中存在的事实,至少在人类现有的科学体系而言还无从理解,这已经不是因为理解工具等“理解”之外的原因,而直接与人类的“理解”这一方式、活动的特征、局限性有关。或者说,在逻辑之外,寻找上述“想象”的“理由”之所以并不复杂,要么是因为人类具备了完全超越自我的新的对“理解”的“理解”,要么是因为在逻辑之外的王国之中,人类对上述“想象”的终极目标已经根本不再局限于“理解”了——“理解”已不重要,而被代之以逻辑之外的一些为了达到特定主观目的而发生的新的意识活动。
“逻辑”从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我们可以将“逻辑”理解为对人类思维的活动轨迹、推理过程的连续性、确定性、可知性、必然性和联系性的描述,比如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的“逻辑”(logos)一词其含义也是一种思维语言的“客观次序”,可见“逻辑”直接指向人类的可必然推广和普遍适用的思维模式、思维顺序,而且“逻辑”本就是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思维的科学。
逻辑思维同时具备理论思维、抽象思维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人类的理性认识活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逻辑思维总是建立于特定的思维对象或者说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的物质事实基础之上,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对逻辑思维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既然逻辑思维本属于人类阶段性、历史性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最精确的概括和反映,则必然受到人类的生理进化进程的约束,这也是探索“逻辑之外”的难度所在——正是因为人类普遍的思维水准仍然停留在目前的“逻辑”阶段,那么探索来自遥远未来的“逻辑之外”的王国便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如传统逻辑科学等既有的思维体系的制约。
“逻辑之外”迫使人类拥有相应的新的“大脑”,要求人类将自己的思想强行突破现在的“颅腔”,启发人类感知从遥远的未来透来的一丝一缕的新思维的灵光,引导人类改变自身主观世界的进化节奏。所以,探索“逻辑之外”是人类进化的一项超常规、超规则和“突变性”的杠杆任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