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二八”法则·创新与未来·“长尾”理论
文/顺风
“二八”法则的出现就机器工业对小农经济的关系而言属于一种完全新生的现象,在分散作业、各自为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小生产、小市场、小分配是天经地义的传统,事实上还没有出现催生“大集中的头部”的土壤——确实,在信息和技术蒙昧的农耕时代,就经济总体而言,“二八”和“长尾”都不存在,因为两者所赖以产生的关于规模经济的思考条件、实践条件都还没有产生。
但在100多年前,帕雷托通过研究19世纪英格兰的财富收入结构发现大约80%的财富落到了20%的人手中,从而得出“重要少数法则”的结论,而这正是“二八”法则的雏形。为什么帕雷托无法触及“二八”法则的全部?这不仅是时代实践约束的问题,而是对于创新性的思维的开拓程序方面的问题。帕雷托从既有的事实中发现了一些会影响未来的脉络,如果他进一步扩展对于未来的探询视野,将“脉络”进行超越“财富分配”范畴的更广泛的分析比对,那么他将在这个方向更加深入——一直深入到未来的深处。
作为一个创新者,帕雷托面向未来的思考基础还是来自现实,但是无法说明他依赖的不是贯穿一个世纪的事实而是真正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最新发生的重大事实——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本就是人类千古不变的社会学桎梏,帕雷托只不过发现了一条类似于未来真理的法则,而更加支持他的发现的其实并不在于“财富分配”——可惜他并没有将指针调整到更向着未来的方向,否则在这个方向的深潜一定会让他得出更加丰硕的经济研究成果。
创新者对于现实世界中最接近未来的在时代前沿的知识、活动、事实把握得越多,加之以越强有力的思维和信息处理,就可以越接近未来。当我们思考和尝试接近未来时,既需要面向着未来的方向深潜、深潜再深潜,又需要拓展思维的广度,以从更客观和整体的角度发现未来,所以“创新”是同时涉及广度和深度的立体思维活动,既需要时间上的纵向突进,也需要空间和逻辑上的广泛突进,并且能将纵横两种不同层面的思维活动有效地整合为一体,通过大规模、无障碍的“全息比对”来寻找创新的闪光点。
现实是联结过去和未来的枢纽,“历史往往重演”给我们最大的启发不是对未来的事件、现象进行表面化的提前感知,而是启发我们集中关注未来的趋势——这是一个向量概念,是联系未来可能发生和出现的无数事件、现象的内在的脉络而不是事件、现象本身。若以这一思考方式来描述人类的发展,我们可以说“人类肯定会进化”,但我们无法也不需要说“人类会在100年后进化为依赖机器的非碳基智能”,因为后者所代表的事件和现象不是创新者思考的任务。此外,创新者的核心能力也就不来自其对未来的事件和现象的预言能力,而是来自其通过一些事件和现象的预测连缀而成的趋势脉络来表述未来发展“向量”的能力。或者可以说,创新是需要寻找一条没有终点的趋势线、函数曲线,而不是寻找对于未来的定位点,我们只需要通过创新了解那个点在趋势的适当位置,而且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此未来点进行细致的细节化描述。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将“长尾”现象作为联结未来的枢纽,我们正处于100多年前的帕雷托的同样的位置,虽然已经得出关于“长尾”的粗浅结论,但这远远不够,沿着创新思维的规律的轨迹更加深入一步,我们应该充满野心的去探求经济以至人类的未来。
全息理论是研究事物间普遍联系的科学,也可以将他视为哲学的一个在本体论之外的一半构成——当然全息与定位总是密不可分——全息理论在创新方面的哲学工具是一种世界在时间之轴上面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的逻辑判断。因“长尾”现象的深入,以全息思维从中必须而且必然能够得出无穷尽的思维的新结果,世间万物中的任何一点都与其他无数点之间存在铁的联系,这构成了无数不同的全息关系,而其中最有意义的全息关系点——比如与更多的节点发生简单联系的点——为创新指出一条捷径,将他作为枢纽应该有望揭示出一个全景式的未来状态。
“长尾”现象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竞争中的现象,和100年前被发现和强化分析的“二八”法则一样,“长尾”在其兴起之初就能够概括之后1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貌中的一些本质特征。“二八”法则既是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硕果,也是对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的桎梏;同样,“长尾”理论对未来的关系,也存在着既为“因”又为“果”、既“促进”又“束缚”的一面,正是因为这样的铁的联系,使得我们获得了一条探询未来的全息路径,并且从中得以享受探索和创新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