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风:从比尔·盖茨北大演讲看微软思维

(2007-04-23 06:17:54)
顺风:从比尔·盖茨北大演讲看微软思维

文/顺风

4月20日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访问北京大学并发表了演讲,从他的演讲内容中以感受和探询比尔-盖茨和微软对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一些最新认识。

比尔-盖茨说,“微软认为计算将是个人的”,“在所有的工具中个人电脑将是重要的一点”,电脑能够为人们提供“沟通以及制造,做生意的全新的方式”,这反映了比尔-盖茨对于个人电脑的一个基本意义——服务于个人沟通、商务等目的的计算工具,而后比尔-盖茨很清晰的表达了互联网和软件对于电脑的上述意义的重要性。他说:“互联网把这些PC机的用户连接起来,让他们共享信息。这就意味着软件和软件的创造力比以往更加地重要。”确实,没有互联网和大量系统软件、运用软件的创新,电脑的意义无法象目前这样得到完美的贯彻和提升。

电脑是“软件和互联网”的物理载体,电脑和软件和互联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是比尔-盖茨所表达的第二个主题,这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相信“电脑—软件—互联网”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大商业、技术系统,微软必须在电脑、互联网的发展大背景下思考软件商业系统的未来。他说,“机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同时能够吸引更多潜在的软件购买者”,“软件使机器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同时批量生产使价格在逐渐下降”,“当然个人电脑的成本在逐渐地下降,我们看到软件通过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多更快地提供给了人们”,这些言论反映出比尔-盖茨高度重视电脑对软件的硬件载体意义和互联网对软件的传输共享意义。

随后比尔-盖茨开始讨论以个人电脑为住的各类硬件载体的变革是如何与软件业的发展相互影响的,他表达了软件和硬件必然可以互相促进的观点和信念。比如“网络服务的软件在逐渐地增加和提高人们的计算速度”,“处理器有更多的精细管,也能够提供定型的直频的程序。这样我们就能够创造出一些非常高级的软件”,等等。

比尔-盖茨举了移动电话、超扁尺寸的平板PC两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硬件终端的技术发展如何为软件带来新的任务和机遇,以及软件可能这样与他们结合来实现多种有趣的功能,比如“过去只能看到你只能打电话的这些人,但是现在有了这个软件之后,你可以了解你所要连接的这个人是什么状况,你可以和他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速度提高,可以用屏幕,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会看到未接电话的清单”;或者“如果学生需要买纸的教科书的话,可以买这样的平板PC帮他们上网,让他们看到不仅是一本教科书,而可以搜索到所有相关的资料包括视频资料”;此外,“软件能够让所有的装置互通,需要软件集成各种信息,这样就可以了解销售的趋势”,这句话概括了软件作用于商务领域的一个典型事实。

比尔-盖茨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宽带的高普及率对于中国发展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政府和教育效率。他说,宽带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速。这些就使得中国的政府还有各个教育机构的工作也能够变得更加高效”,“中国一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就会保持这样的位置”。

对于互联网2.0的趋势,比尔-盖茨没有进行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他讨论,而直接介绍了大量互联网2.0方面的事实,比如“所有的各种show的节目也可以变得更加地互动”、“广告会是针对你个人推出的广告,对于你来说,更具吸引力,因为你对于广告商来说,也是更加具有价值”、“人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也需要互相地交流”,等等。可以看出,比尔-盖茨是将互动、个人化、沟通交流作为互联网最主要的新趋势——或者互联网2.0的主要特征——来认识的。

最后,比尔-盖茨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肯定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中国高校在推动软件业发展创新方面所作的贡献,尤其再次强调了软件和软件业的重要性,他说,“软件能够给人们带来惊喜,在这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非常多的突破。我们能看到这些突破有很多是通过软件公司,软件公司是所有这些软件的核心”。

从比尔-盖茨的讲演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他在思考软件业和互联网中的三个特点,一是高度重视软件的计算意义,这是他对于软件的“工具”定位紧密联系的,软件与电脑共同构成了强大的计算功能,服务于全人类;二是高度重视技术的生活原形,他所列举的大量技术运用的最前沿事实,都是正在我们身边、正在这个时代所发生和发育着的“未来”,都是正在进行中的“变化”,比尔-盖茨的思维是典型的以现实为基础但面向未来的思维;三是异常的想象力,他所列举的很多可能性虽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但其中不无微软对未来产品规划思路的影子,正是基于用户立场换位思考“用户所不知道的需求”,让微软更加贴近未来、接近蓝海。

QQ:691382868,MSN:yzshunf@hotmail.com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