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风:也谈王志东的“超前”创业观

(2007-02-06 00:55:09)
文/顺风

    技术出身的王志东无疑是比谢文还老的互联网老兵,王志东创业作为“老兵新传”是否能够成功?笔者前次赴京,和几个“张朝阳级别”的重量级互联网人士会晤中发现,业界对此还是不乏怀疑。

    近日,王志东在接受互联网实验室访谈时表示,“离开新浪快六年了,新浪到现在它的技术、它的产品结构、它的经营模式、它的管理人员都没有变化,都是原来那套,真的都靠原来的底子,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新浪期间所有的决策,不管是对的、错的都是我做出来的。。。。。。从四通利方一直到我离开,就是93年-2001年,七年半的时间,一直都是我亲自掌舵的,所以压力也在我这边,正确的、失败的决策都由我来负责,我觉得比较幸运,几次重大的决策,应该说都是对的。我们秋后算帐,现在回顾看,这一点的确是非常难得的,能保持这样一个记录 ”,“从离开那天开始,新浪再怎么走是和我无关了,甚至不会有人责怪说王总你太自私了,就为了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顾新浪了,现在这不是你的责任了。从原来的互联网第一名,现在跌出互联网前五名,这不是我的责任”

    从上述话语中,不难看出王志东的自信不减当年,他认为新浪在自己的掌舵下走出一条不断上升的道路,在自己离开后则走得不如人意。事实上,王志东在新浪的那段时间,和他离开后的互联网环境基本上可以切成前后两大断,前段的基本因素是政府对于互联网政策的不明朗,比如具体到对于SP和CP的态度;后段则是政府承认、允许互联网的规范发展,开始了真正市场主导的互联网竞争时代。对于政策环境风险的把握和规避,是王志东把一代互联网创业人无法回避的巨大问题相对而言现在的创业者们所棉队的政策环境远远优于当年新浪草创时。

    王志东的历次创业史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他总是选择领先于时代的方向,而且都能够选准,即使王志东后来离开新浪的结局显得遗憾,也抹杀不了他当年在飘摇不定的政策环境下带领新浪上市成功的成绩。所以,可以以“超前”来描述王志东的核心创业观,寻求真正的先发优势,是他不断获得成功的第一前提,在超前于同辈互联网人发现未来正确方向的基础上,结合以在技术、执行、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才成就了王志东的一次次创业。

    王志东表示:“2006年,我们正式从企业市场延伸到个人,现在推出了新的品牌,lawalawa,它的地位其实主要核心解决沟通和资产的问题,主要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网络通讯工具,包含了像即时通讯,包括网络的语音、视频、电话会议等等网络通讯工具;第二个我们提出了一个叫“部落”的概念,“部落”的意思就是网络虚拟空间,我们为各种团体、小组或者各种组织去服务,让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做更加有效、更有趣的安全可靠的方便的内部的沟通和分享。”

    王志东相信互联网2.0的本质就是点对点,在技术上的实现趋势就是P2P,他觉得抓住了技术的核心趋势。王志东非常信奉P2P技术,对他的创业我产生了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是王志东是否真的认为在P2P领域将可能诞生未来的微软、Google级巨人呢?二是王志东最新开展的创业,在事业级别上是否和雅虎、Google这样的巨头等列竞争,还是只寻求和中国或者美国的一些中流网站的竞争——比如做到新浪或者百度这样的影响而不是世界影响?

    当然,从王志东的最新创业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他的“超前”的创业观,他的创业总是选择最前沿的,在事物没有尘埃落定时下手,比如现在的P2P,正如他当年在国家对网络内容政策不明朗时坚决做新浪。

    迅雷就是依靠P2P技术,提供资源下载和交换,王志东提供的协同空间概念服务,也必然和迅雷一样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资源的版权侵犯的连带责任问题,此点已经压迫了迅雷的上市空间,他们正努力改变自身的P2P色彩,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和门户服务色彩。可以说王志东在P2P领域的出击,是又一次选择了一个还没有明朗的政策方向,在政策不确定状态下“玩火”——仿佛成了他的标志?

    值得思考的是,上述王志东式的“超前”创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是特例还是共性?是否真正超前的创新机会,总是伴随着某种政策的不确定性?或者说,王志东是因为从“超前”出发,才选择了P2P方向,但是同时也不可回避的接受了这个方向的政策风险?如果这样,那么王志东的创业也是无可奈何的被迫“玩火”——或许P2P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此外,P2P技术在带宽和用户端资源占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P2P是将用户终端组成分散布局的服务器,各点间的数据交换压力非常大,一是对用户PC的压力,二是对带宽的压力。这样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王志东的创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象王志东这样,“刀尖上的舞者”,应该不是创业者的常态,但是却几乎成为创业成功者的常态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任何真正具有先发优势的创新方向,难道不都是在市场、政策、技术的巨大风险和怀疑中逐步成长吗?任何具有宏观和历史性的成功创业,难道不都是因为一种具有战略高度的眼光吗?也许,在各种各样的怀疑、阻力中的创业,才是更可能成功的创业。

    QQ:691382868(如没有QQ只有MSN的朋友, 请加:yzshunf@hotmail.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