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顺风
“N维存在”的全息化模型从“体”的角度提供了一个让人类的空间思维能够理解的可视化的“N维”表现,因为每个体具有由“三轴面”复合构成的结构,因此对于N个轴任意取三个的组合所对应的面的递减性构造决定了这一几何模型在“轴”的角度可数学化描述的复杂性。
以零点为中心的向外“空间”具备建立N轴坐标系的无限可能,N在其中是无穷大的;在N的无限可能基础上,N个轴的组合方案则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复杂的性质,这也是三维以上的全息坐标系与三维以内(包括三维)坐标系的重要区别。
从三维以上开始,不仅仅坐标轴的组合增加了上述无限性,坐标轴对于零点向外发散的空间进行“分割”的均匀度也增加了无限性。在三维坐标系中,任意两轴之间的角度完全一致的都是直角;而在四维以上的坐标系中,可以保持简单均匀的下一个坐标系则是七维坐标系和十七维坐标系——在其他情况下必须允许不均匀的维坐标并且因此大大增加了对象的“坐标体”的复杂性。
全息几何坐标系必须满足对象之间的全息比较,具体包括了三种情况:一是在同样的“轴组合”基础上的对于不同的“三轴面”的特征的比较,其实这最终也落实于“轴点”的比较;二是在不同的“轴组合”基础上的对于“体”特征的全面比较;三是必须提供对于同样对象的不同维度坐标系下的复杂比较。
全息坐标系中的每个“三轴面”可以提供一种标注性的平台,在对全息坐标系进行实用型转化时用以记录和分析与该“三轴面”对应的全息特质。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全息坐标系而言,以某两轴对于全息坐标空间进行面的切割可以增强其可视性,这既是结合人的生理习惯的认为性的设置,也是与一些特定的维度坐标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下”范畴的贯彻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偶数值的N所构成的坐标系更加重要。
最后,全息坐标系只能够解决对于单一事物的在“体”的概念上的语言化可视,真正的无障碍和可比较的全息坐标模型只有耐心的取决于人类自身全息思维的进化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