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儿歌的很伤心,听歌的人莫无情

(2011-06-03 21:42:27)
标签:

吴颂今

儿歌

粤语

童谣

香港

儿歌之父

韦然

创作人

南方都市报

朱燕霞

分类: 我的访谈

《粤语童谣要维权》后续报道:
读者颇大反响,本土创作人继续呼吁关爱童谣
写儿歌的很伤心,听歌的人莫无情
2011-06-03《南方都市报》娱乐新闻头条重磅 
     摘要:上周三南方都市报刊出“香港儿歌之父”韦然的独家专访(详见本报5月25日B03- 04版),很少被提及的粤语童谣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勾起不少人对孩童时代所唱歌谣的怀念。自报道刊出后,韦然这位创作人身份重新被认知,耳熟能详的粤语童谣也令不少人倍感亲切,在网上引起很大回响。
                                     

写儿歌的很伤心,听歌的人莫无情

           吴颂今自196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被称为“儿歌爷爷”。

    南都记者 朱燕霞 实习生 黄丹婷

    上周三南方都市报刊出“香港儿歌之父”韦然的独家专访(详见本报5月25日B03- 04版),很少被提及的粤语童谣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勾起不少人对孩童时代所唱歌谣的怀念。自报道刊出后,韦然这位创作人身份重新被认知,耳熟能详的粤语童谣也令不少人倍感亲切,在网上引起很大回响。同时,韦然为作品发声、要维权的境遇也令同样有参与儿歌创作的本土音乐人吴颂今产生共鸣,他以自己一次亲身购买音像制品的经历,揭开内地儿童音乐作品严重被侵权的境况,他说希望透过此次采访呼吁社会对音乐著作权给予保护,对儿童音乐作品给予更多的关注。 

                      创作人专访:“儿歌爷爷”吴颂今——
                           写儿歌的人 越写越伤心

    “香港儿歌之父”韦然作品被侵权、粤语童谣需维权的文章刊出后,同样创作过大量儿歌作品的内地音乐人吴颂今对此颇有共鸣,并于日前主动联系了南都记者,道出内地儿歌创作人面临的困境以及儿歌创作的不景气。在音乐作品侵权行为泛滥、儿歌创作越加式微的今天,吴颂今说:“写儿歌的人写得很伤心。”

                          三大箱子都是侵权光盘

    吴颂今自196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是国内较早从事儿歌创作的音乐人。粗略统计,他谱写的儿歌作品已有上千首,这些作品版权都已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登记。从1970年代的成名作《井冈山下种南瓜》,到1980年代的《小手拍拍》、《走呀走》、《拾豆豆》,再到1990年代的《拾稻穗的小姑娘》和新世纪的奥运儿歌《福娃祝福歌》、《我爱鲁西西》等,都陪伴着一代代人走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在吴颂今看到粤语童谣需维权的报道前,一次偶然的购碟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作品版权遭到极大侵害。

    上月,吴颂今偶然经过一家购书中心的音像柜台,无意间发现了收录有自己作品的唱片,但唱片并无对词曲创作者署名,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查找并留意其他音像制品有没有类似的情况,结果让他大为吃惊。“看了发现很多,后来就找大概几十盒,每个不同品种买了一盒,找了一大堆,最后结账的时候,纸箱子装了三大箱,把我们的汽车尾厢塞满了。我当时很吃惊,没有想到这么多(侵权光盘)。”在这堆涉嫌侵权的光盘中,有六百多首歌曲没有合法署上著作人的名字,有些甚至擅自将作品名改掉,让人不易辨认。

                             音乐著作权亟待保护

    “我现在也很矛盾,一方面想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另一方面如果打官司耗时耗力,(根据)著作权法(法院)肯定判我赢,我能胜诉,但要真正得到赔偿的话,这又是一个大难题。”吴颂今表示,其实更愿意通过媒体呼吁这个社会对音乐著作权给予保护,“本来大家都不写儿童歌曲了,孩子们几乎面临无歌可唱的境地;加上写儿童歌曲本身就不挣钱,一再被人侵权,劳动果实不能得到保护,这是很悲伤的事情。”

    不过,尽管儿歌作品被任意盗用,对儿歌创作环境的每况愈下甚为感慨,但是吴颂今就表示会继续坚持歌曲的创作,“只要孩子们在唱、在听这些歌,我就会继续创作。钱的问题是次要的,希望能鼓励更多的人创作儿歌。”

 

              一种观察:版权问题老生常谈,听歌的人要感恩

    儿歌,原本不应用来“缅怀”的,但是当我们重新谈及这些儿歌创作人以及现今的儿童音乐环境时,却多少带着一些怀念和感慨,那个童谣相伴的年代、那些年代久远的儿歌早已渐行渐远。韦然一句“这是一个没有儿歌的年代”道出多少儿童音乐创作人的无奈与惋惜。

    有人慨叹儿歌在媒体中露面越来越少,除了一首《喜羊羊与灰太狼》,电视机专门播放儿歌及M V的时段已越来越短,基本是流行歌曲称霸;报刊中儿童音乐已是被边缘的内容品种;有人慨叹当年儿歌多“流行”,“随口一抓”就是大把流行歌手演绎的儿童歌曲———如范晓萱的《健康歌》和《刷牙歌》、陈奕迅的《超人迪加》、周慧敏的《美少女战士》、何韵诗的《小丸子的心事》、陈慧琳的《哆啦A梦》、李宇春的《蓝精灵》、Tw ins的儿歌专辑等。不过,近年来这些流行歌手身上“大哥哥”、“大姐姐”的印记逐渐模糊,他们演绎儿歌作品的情况越来越少见。而小朋友参加个唱比赛时选唱情歌,虽觉得年龄与歌曲不相符,却又属于平常事。

    童谣,理应是一个轻松、趣致的话题,但是一与版权挂钩,免不了让人多了许多深思和反省。童谣的音乐版权受侵犯,放在华语乐坛,其实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歌曲被传唱、创作人却遭淡忘的境遇着实让人感觉不公平。香港的韦然、内地的吴颂今两位儿歌创作者遭遇相似境遇,不祈求收回版税,却都希望通过媒体发声获得一个“名分”。我们所能做的仅此而已,唯有希望听歌的人们不要太“无情”。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