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宏:广东文艺创作未脱“得奖模式”
2008/03/25
南方都市报
许黎娜肖雪龙符信 邹炜
文化建设步伐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文化精品佳作不多,国内外公认的文艺大师和大家更少……广东文化建设有恙,这与广东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很不相称。在昨天举行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省文化厅党组书记方健宏历数广东文化建设存在的种种“病症”及“病因”,并从解放思想和创新的高度开出“药方”。他强调,当前,国内不少省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很大,有些方面的改革已经走在前面,对广东形成了追赶和超越之势。
(吴颂今看法:新官上任三把火。方厅长能有此明察,乃广东文化发展之幸事也!让大家从“文化大省”的假象中清醒过来,找出问题,拿出对策,广东的文化事业才有希望!)
人均文化投入低过宁夏
方健宏指出,从文化投入上看,2006年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费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0.7%,低于省人大提出的“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的要求。广东人均文化事业费投入仅16.35元,排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西藏、青海、宁夏之后,居全国第八位。
2006年我省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不到0.3册,排全国第九位。
对策:以体制创新打破旧的文化建设格局。重点是大力落实文化经济配套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与此同时,还要着力打破国办和民办的界限,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扶持鼓励机制。
创意能力弱文艺人才缺
方健宏说,目前在广东文化领域,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享誉全国、传之久远的精品佳作不多,国内外公认的文艺大师和大家更少。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广东文化创意和内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以文艺娱乐、广播影视业等为主体,高附加值、智力和技术密集型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其次是缺乏高水平的文艺人才。许多艺术门类后继乏人,艺术创作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而艺术人才培养、选拔和奖励机制又不完善。再次,文艺创作仍未走出“得奖模式”,拿了奖便刀枪入库,缺乏市场营销的意识和手段。
对策:推进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文化行政人才、高层次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高水平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重点推进国有艺术院团改革,整合相同艺术品种同城重复设置的国有艺术院团,探索国有艺术院团实行人事代理、合同聘用等新的用人制度,同时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的创新力度。
(吴颂今看法:让我特别痛心的是广东流行歌坛的没落、人才的流失。广东歌坛昔日的辉煌说明高水平的文艺人才并不缺,问题是怎样才能留住他们,发挥这些人的作用?希望掌权者尽快拿出具体措施,留住尚坚守在广东奋力拚搏的我辈,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刹住广东歌手、音乐人纷纷北上的脚步。广东歌坛才有复兴之日!)
行政效率低习惯“办文化”
方健宏指出,广东文化系统与报业、广电、出版发行等领域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对策:以方法手段创新打破旧的文化行政格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清理和减少审批项目,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敢于打破部门利益的樊篱,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实现由“办”向“管”的转变。对于一些可以交由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的职能要大胆放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