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飞舞闹新春
——漫谈春节民间龙舞
颂今
龙舞,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灯彩舞蹈。从春节到元宵,城乡各地都有跳龙舞、玩龙灯的传统风俗。节日前夕,人们就忙着扎龙灯、描龙头、备彩衣、习舞艺。一过年三十,一支支生龙活虎的龙舞队便涌向大街小巷。广场、庙会、长街、村头、晒坪都成了他们的大舞台,舞到哪里、哪里便人山人海,锣鼓、鞭炮、唢呐闹成一片,给春节更增添了一层喜庆热烈的色彩!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提高,龙舞由广场搬上了舞台,荧屏,在国际演出中,也深受海外观众的赞赏。
玩龙灯,大多纯用锣鼓伴舞,也有加上唢呐等吹打乐的。玩时有一人舞动龙珠指挥,龙头紧追龙珠,龙身龙尾跟随其后。动作以旋动起伏为主,表现龙的盘旋飞腾姿态。一般由技术较熟练的人舞龙头龙尾。技巧高超的龙舞队,众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舞起来好似翻江倒海,又如云中飞翔,气势宏伟动人心魄!巴金的著名小说《家》中就有对当时四川民间龙舞的描写。
龙舞普遍流行于汉族地区。道具一般用竹、木纸、布、绸等扎成,节数不等,均为单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情习俗气候各有差异,因而形成了南北方龙舞不同的风格特点。北方的龙灯造型比较完整、雄伟,大多是七节到十三节龙身子,表演风格粗犷、奔放、浑实。南方的龙舞,相对来说形式更为多样,表演上也比较细腻、灵活。如浙江的“百叶龙”,龙身用上百叶荷花瓣连接而成,异常秀美。一般龙灯都由男子挥舞。江苏的“段龙”却是由妇女表演,显得清新雅丽,别有风趣。我国台湾省同胞也十分喜爱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灯彩。他们表演的龙舞,九十多节,造型雄浑华丽,舞时盘旋曲折,十分红火热闹。
各地民间灯彩中,龙灯十分突出。安远的“香火龙”,龙身用稻草所扎成,上面插上点着的香把,夜间在田埂上行进,远远望去,似一串红色火龙在夜幕中蜿蜒游动,十分壮观。有趣的是,龙灯的节数往往由人数而定——村子里有多少壮丁,龙灯便扎多少节。最长的有一百多节。赣州、南康等地的“板凳龙”最短,只有一节。
龙灯在有些少数民族中也流行。如湖南的苗族地区盛行“龙头舞”、“招龙舞”、“接龙舞”。云南的彝、白、纳西、苗、壮等民族也都有同汉族相似的龙灯。傣族泼水节也有手持彩龙的舞蹈。阿昌族的“笼式龙灯舞”更是与众不同:龙首窄长、龙尾象蟒,龙身则“藏”于拱顶形长方笼子式的“龙宫”中。众人抬行,一人躲在笼中操纵龙摇头摆尾,别具一格。
龙舞的历史十分悠久。传说远古黄帝时期的大型歌舞《清角》中,就有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龙和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的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也有两千多年了。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对当时《百戏》中的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一阵“鱼舞”之后,出现了飞腾回旋的“龙舞”。《隋书·音乐志》中记载,隋炀帝时,仍然有这个节目,但改名为《黄龙变》。现代广东阳江县有个灯舞叫《鲤鱼化龙》,演员身套可开合的鲤鱼皮,表演各种技巧性很强的动作,表现鲤鱼游水。最后凌空一跃,同时口中喷水,跳过龙门,升天化龙,这同汉代的龙舞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龙舞的产生,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龙,是一种能走会飞又善游水的神兽。五千年前,皇帝与蚩尤作战,他手下的神龙“应龙”上阵,帮助他击败了蚩尤与夸父,立下了特大战功。没想到胜利后黄帝却忘了它,“应龙”一气之下,跑到南方山泽住了下来。因为龙能行云兴雨,所以南方至今多雨。从此每逢旱灾,人们便聚众扮做“应龙”的模样舞蹈求雨。这也是旧社会人们之所以认为“龙”掌管人间旱涝,因而舞龙祈雨的原因。春节农闲,劳动人民辛苦了一年,耍起龙灯除了消愁快乐一番之外,更希望靠它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