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众水汇集的地方,一江一湖一山,赋予她别的城市无法企及的灵秀。浔阳江头,有春江花月的古雅;鄱阳湖边,有长天秋水的豪迈。地处南北动脉和黄金水道的交叉点,承东启西,引南接北,新时代的九省通衢——九江。
——“中国魅力城市”评审组专家对江西九江市的评语

《春江花月夜》与我的出生地——九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曲委婉清丽的《春江花月夜》萦绕在九江的夜空,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春江花月夜》,但少有人知道这支名曲与九江有什么瓜葛。通过这次参评“中国魅力城市”的活动,人们却异常惊讶地发现,《春江花月夜》竟是根据九江的美丽景色、萃取本地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
当人们从“中国魅力城市”电视展播片中,看到九江将这一城市瑰宝献给全国的观众时,眼前一亮,心中一喜,九江人被自己所献宝物的光芒耀了双眼,原来,我们还有这么美丽动人的音乐!
华韵经典,九江瑰宝 ——《春江花月夜》
音乐比哲学更能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贯彻在展播片中的《春江花月夜》让九江人对音乐的感受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美妙的音乐直抵心灵中最柔软细腻的部分,使人们变得空前的善感多情,仿佛要被这旋律所裹挟,所融化。
人们似乎看到,一轮明月在浔阳江上冉冉升起,潋滟的波光铺展千里万里,像一条银色的缎带佩戴在浔阳城古老而年轻的胸襟上,江上舟子的离愁伴着桨声和渔歌,水面上传来琵琶声声,还有寺庙悠扬的钟声,轮船的汽笛……“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是《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如阳光般照在九江的山水上,使之鲜活,赋予景色以美的灵魂,使之灵动,使九江充满着诗情画意。人们难怪会惊呼,原来九江是这样的美!
有人估测,这之前,九江人知道《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与九江有渊源关系的,不会超过10人,大多限于文艺界。
作曲家小戈的发现《春江花月夜》与九江的渊缘
小戈是九江市的作曲家,他就是这少数人之一。他曾经为《春江花月夜》作为九江的城市瑰宝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自己的音乐实践中他发现,《春江花月夜》的开头与赣剧、青阳腔、采茶戏等曲调十分相似,其结构、音乐元素与我市的《十样景》民歌也大体相同。它以江为缘,以水为缘,沾染了江和水的灵秀,它是楚言吴调音乐元素的融汇贯通的结晶。继而从《中国音乐词典》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等著作中,他又查阅到了有关资料。
《春江花月夜》源于《夕阳箫鼓》琵琶古曲,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和《浔阳曲》等。假托唐代虞世南作。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和郑觐文将此曲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此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成为琵琶名曲中的代表作之一。
曲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意为“春江水,花朝心,月夜情”,乃是音乐人性化的写照。
申魅亮点——古韵焕发青春活力
在魅力城市展示现场,九江邀请了林月冉冉女子乐队进行演奏,迷人的古韵焕发了青春活力,成为申魅系列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春江花月夜》作为非物质遗产,用柔美的音乐语言能很好地演绎九江的风貌,展现山水和人文。音乐抒情、婉转、幽雅,统览整个展示片九江风貌,音画协调,韵味醇厚,动人心弦。乐曲《春江花月夜》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绰约风姿。全曲通过“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水深云际”、“矣欠乃归舟”等章节,展现了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千百年来,此曲一直萦回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梦中的家园。不愧是“华韵经典,九江瑰宝”。
通过申魅,九江人找回了自己快被遗忘的瑰宝,不啻为一次重大的发现,真是可喜可贺!这首名曲变得这样亲切,以至我们发现她同这方水土上人们心灵的节律如此和谐一致,分明是我们的另一种语言。我们应更加善待她,应该编入美育教材告诫孩子们,这是我们的遗产,应该将《春江花月夜》定为我们的“市乐”……
(九江日报 记者杨振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