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的艰辛岁月(四)
(2023-04-06 10:42:48)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奔驰的火车开始换挡减速,以三来一补外商投资为主体的制造业开始退潮,标志是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外商投资狂飙带来的遍地厂房模式似乎大潮减退,而另一个更为迅猛的房地产红利到来了。房价开始节节攀升,到处是新楼盘在开工,给我们建筑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建筑市场蛋糕很大,原来我们的项目市场是以港商台资日资等合资外资企业做厂房工程及改扩建,现在变成以为房地产商建筑总包商做配套售楼处、广告牌、门楼栏杆消防楼梯、天台加层室内夹层等附属建筑为主。
房价的飞涨让特区内场地租金也水涨船高,特区内用地紧张和高昂地价迫使大的企业纷纷向关外或东莞惠州转移,我的小企业用地不大不愿意跑远麻烦,只能把厂房的部分分租给其他企业分担成本。可是实业经济在房地产挤压下是没有喘息空间的,租赁合同从原来两年一签变成一年一签,2013年,整个工业区用地被某佳*业房地产公司看中收购,只给三个月时间通知我们要搬走。对不起的是租我厂房的朋友,进来后还花资金改建了厂房办公室,仅仅只用一年血本无归。
我租不起特区内的高价厂房,又不想跑远到特区外怕麻烦折腾,只好就近租一个办公室和一个工人宿舍。后来从朋友手上接租一个一百多平方的仓库改造为厂房兼办公室使用,厂房面积突然从千平方以上缩减到只剩百多平方,但租金却涨到跟原来差不多。
在制造业停止扩张后,我主要依靠一个本地房地产公司给饭吃。这家公司老总对我很信任,每年跟着做他们新建楼盘的附加小项目累计都有百万以上。当时违建管理不严,改造电梯、室内夹层、天台加层等适合钢结构的加建项目没有人干涉,房地产商吃肉我们跟着喝点汤。
可是到2015年以后,跟随房地产狂飙的好日子结束了,业务量明显缩减。饥不择食,没有直接从房地产商手里拿单,只能从土建总包或装修公司手里接分包的二手项目,毛利率从以前的平均三成多下降为两成多,开始艰难啃骨头。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2016、2017年掉到两个骗子的坑,被迫打官司折腾半天还赔钱。一个项目是甲方项目用地变故,耍赖不执行合同还拒绝赔偿;另一个是甲方也是分包的,因为各种原因拿不到钱,就找借口克扣结算款。虽然花力气请律师最后官司都赢了,但也只能追回部分欠款,扣除律师费用,亏损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