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如何高效学习共34课 |
送站去机场,同事开车,我得以听书。
客人6点从酒店出发,考虑他们三人一早没有早饭,我在家特意煮了鸡蛋、拿了面包,他们很感动。
对人像对自己一样,其实也很简单。
上午太困了,昨晚也非常晚,肚子不舒服。还好早上好一些。从机场回来7:30。
女儿做油泼面,很好吃。
我打起精神,打了糊糊。
女儿和子函准备学习了。女儿说以为考试,所以背书,我还以为我的作用大呢…
还是考试威力大。
做好准备女儿不会继续背。
去上班。和大家讨论这次工作的得失,再向处长汇报。都很好。这次沟通好,配合好,我们半年做了4年的事,牛。
调养一下身体,工作大检查终于结束了。
请了公休假,可以放飞自己了。还预约了下周二、三的线下时间管理课。和老公一起去杭州学习,花了不少银子,好好学习一下。
好好休息一下。准备休息。
但坚持把上午没做完的笔记做完。
小惊喜,回家后,女儿和子函仍然在背书。
第三课
复述记忆法
我为大家提供的这个方法叫做复述记忆法。
复述记忆法分为三个步骤——梳理、复述、回忆。就是先把要背的内容整理一下,让它更好背;然后把它复述出来,确保背会;再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回忆,以防止遗忘。
一、梳理
梳理这一步又分为三个步骤:分块、串线和定点。
分块的三个方法:按照对比关系;按照同一属性;按照逻辑。
(二)串线
分块后怎么记这个框内的内容呢?在整个记忆的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打通需要背的那些点之间的联系,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很高效的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1.首先,要从底层逻辑出发去理解。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背的东西都是有逻辑的,不违反常理的,所以一定要结合常理去理解这个事情,这样会降低记忆量,只要找到这个线,就不用记了,因为你也是这么想的。
2.找出表达逻辑,去认可表达逻辑。
看到这段材料要去想,我会怎么表达这个材料,对比书中是怎么表达的,然后去认可它的表达逻辑,认可到如果让你自己去说,你也会按照这个顺序去说,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如果你把材料已经分析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就是最容易背的时候。
3.创造逻辑。
如果真的没有逻辑的时候,自己要去创造一个逻辑。结合你自己的实际经验,依附到熟悉的人或事物上进行记忆。
4.没有逻辑的单独记忆。
(三)定点
定点的作用就是说把它浓缩为关键词,这样我们的记忆量会变的更小。每一块在我心里都是一个关键词,然后每一点也是一个关键词。在记的时候,可以用荧光笔把关键词标注出来。在你心里就成了一张网,这张网有块、有线、有点,是非常难忘记的。
二、复述
梳理完了就要开始记忆。其实梳理完了应该已经记住一大半了,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讲出来。
在这儿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我们永远不背书。真正学会和理解一个东西之后,是可以讲下来,不会那么强硬的去背的。所以复述记忆法,也叫做说书法。
理解了自己要背的内容,能够每天按照表达逻辑给他做顺序,而且把它连成线所成的词充分的组织起来,说给别人听。
(一)复述的时候有三个要求:
一定要放下书。
要有仪式感。
如果忘记了就从头再来。
按照这个方法,讲完之后那些东西就是自己的了,它不是书上的,我什么时候想讲都可以。
(二)复述的好处:
1.增强表达能力。
2.加深理解。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告诉别人。
3.耳朵,嘴巴和身体一起学习,印象也更深刻。
4.会让你很专注。背东西跟做题不一样,是随时可以停止的,特别容易走神、不专心,但是这个方法会让你特别专心,而且会有兴趣。
5.能够准确找出记忆的难点和断点,提高记忆的效率。
第四课
提取
1、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重复。
2、多次提取
3、方法:顺序提取:对着目录复述;对小标题复述
4、乱序提取:做选择题:把选择题做成简答题的方法;首先你要把题干扩展开。如这道题问美国国会的法案,你要找出同时期或者其他国家,还有没有发布过什么法案,然后对着法案这个点,把书上所有提到法案的部分都回忆一遍,对比一起记忆。
然后,看完题干之后再看选项。你要找到每个选项在书上的位置,看其他三个选项是在书上什么地方出现过,对应回忆。
注意一点,我们再提取的时候并不是只是提取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提取这个知识点所在的小标题下的内容,把这个选项发展成一个简答题。
做乱序卡: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的定点词写到卡片上,然后随意洗牌、抽取,首先,对着这个词去复述背后的内容;其次,回想它的上一个和下一个关键词;最后,把那条线穿起来。
当你发现你对着这个词什么都说不出来的时候,就要给这个卡片做标记,这就是你非常不熟悉的卡片,然后回书上去翻。这样你也能找出你记忆中的死角,以及达到随意提取绝不忘记的效果。
5、重复的节奏
艾宾浩斯曲线
考试周期
ps:第三课原文:这节课给大家介绍一个记忆的方法——复述记忆法。
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对付考试、演讲、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需要记忆的场合。
我没有学习所谓的记忆术,也不建议在日常中使用这些方法去记忆,因为实际上我们一般要记忆的材料本身都有完整的逻辑,不管是历史、法律、还是经济,都是有自己的有逻辑的材料,它们是从现实出发的知识,完全是正常人类可以理解的,而且它的表达也是顺畅的。
我为大家提供的这个方法叫做复述记忆法。
复述记忆法分为三个步骤——梳理、复述、回忆。就是先把要背的内容整理一下,让它更好背;然后把它复述出来,确保背会;再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回忆,以防止遗忘。
一、梳理
梳理这一步又分为三个步骤:分块、串线和定点。
(一)分块
案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著作权法》一共规定了12种具体的合理使用的方式(稍微解释著作权和合理解释):
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看到这些就傻了,怎么办呢?先不要上来就背,先梳理一下,梳理比背还要重要。怎么分块呢?例如把1-5分为一块,这一块就是学习,评论和报道;6-7统一为学校和国家块;11-12公益块等。
分块的三个方法:按照对比关系;按照同一属性;按照逻辑。
(二)串线
分块后怎么记这个框内的内容呢?在整个记忆的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打通需要背的那些点之间的联系,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很高效的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那我们应该怎么把需要背的内容组织起来、串起来、联系起来呢?
1.首先,要从底层逻辑出发去理解。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背的东西都是有逻辑的,不违反常理的,所以一定要结合常理去理解这个事情,这样会降低记忆量,只要找到这个线,就不用记了,因为你也是这么想的。
2.找出表达逻辑,去认可表达逻辑。
人和人之间的表达是不一样的,如你喜欢先说原因,但是我喜欢先说结果,所以我们要去认可背诵材料的表达逻辑,得知道它是怎么说的。例如,政治书里有这样一道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我们本身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二是咱们还不发达、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最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当我看到这段材料要去想,我会怎么表达这个材料,对比书中是怎么表达的,然后去认可它的表达逻辑,认可到如果让你自己去说,你也会按照这个顺序去说,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如果你把材料已经分析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就是最容易背的时候。
3.创造逻辑。
如果真的没有逻辑的时候,自己要去创造一个逻辑。结合你自己的实际经验,依附到熟悉的人或事物上进行记忆。
4.没有逻辑的单独记忆。
当然也会有一些内容,真的串不起来,那你就不要将它分块,不用去和别的逻辑比较,直接记忆反而不会忘记。
(三)定点
定点的作用就是说把它浓缩为关键词,这样我们的记忆量会变的更小。如著作权合理使用,每一块在我心里都是一个关键词,然后每一点也是一个关键词。在记的时候,可以用荧光笔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最后这本书在你心里就成了一张网,这张网有块、有线、有点,是非常难忘记的。
二、复述
梳理完了就要开始记忆。其实梳理完了应该已经记住一大半了,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讲出来。
在这儿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我们永远不背书。真正学会和理解一个东西之后,是可以讲下来,不会那么强硬的去背的。所以复述记忆法,也叫做说书法。
理解了自己要背的内容,能够每天按照表达逻辑给他做顺序,而且把它连成线所成的词充分的组织起来,说给别人听。
(一)复述的时候有三个要求:
一定要放下书。
要有仪式感。
如果忘记了就从头再来。
按照这个方法,讲完之后那些东西就是自己的了,它不是书上的,我什么时候想讲都可以。
(二)复述的好处:
1.增强表达能力。
2.加深理解。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告诉别人。
3.耳朵,嘴巴和身体一起学习,印象也更深刻。
4.会让你很专注。背东西跟做题不一样,是随时可以停止的,特别容易走神、不专心,但是这个方法会让你特别专心,而且会有兴趣。
5.能够准确找出记忆的难点和断点,提高记忆的效率。
ps:第四课原文:
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重复。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忘记了,那个东西实际上是在脑子里的,但是我们提取不出来。本节课我们介绍的提取练习就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这种明明记过了却忘了,或者因为太紧张到了考试的时候想不起来了的问题,都可以在这节课里面解决。就像是——当我们把衣服放在了某一个衣橱里,只要多从里面拿出来几次,就不会忘记了。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提取练习呢?
一、顺序提取
顺序就是按照顺序提取,分为两种方式。
(一)对着目录复述
讲出来每一节的内容是什么,看看能不能说清楚。目录本身就是框架,对着目录的时候,千万不要翻书,如果哪里想不出来了,就翻到对应的章节上做个标记。最后要达到一种对着目录可以复述出这个书的全部内容的程度,如果你对着目录都说不清楚的,那根本是没办法参加考试的,因为考试的时候连个目录都没有。
(二)对着小标题复述
按照顺序去做提取练习有个好处,就是你复述完了之后框架感特别好,你是可以讲出来这本书的,难道你还会害怕考吗?但是它也有坏处,因为最终考试的时候,并不是按照顺序是提取的,一道题可能要提取的是不同位置的知识点,另外就是提示太多,这就跟你背书的时候从前往后背有时候很顺,从中间背就卡壳了,因为从头往后说,前面的就等于是后面的提示。
二、乱序提取
如果我们把需要记忆的东西比作一个地图,地图上的每个位置都有知识点,而且他们交叉纵横,融会贯通,顺序提取就是一个省份一个省份的按照顺序去记忆,乱序提取达到的效果就是随便抽出一个点,让你能说出来,或者随便抽出来一片知识点,也让你能说出来。
乱序提取是一个加固记忆的特别好的方法,当你能够实现多次乱序提取之后,就不会忘了,基本上三次左右,记忆就会很牢固了。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记住了,但是别人一提就忘了,其实就是因为没有练习过乱序提取。
(一)乱序提取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题
1.把选择题做成简答题的方法:
案例: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是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首先你要把题干扩展开。如这道题问美国国会的法案,你要找出同时期或者其他国家,还有没有发布过什么法案,然后对着法案这个点,把书上所有提到法案的部分都回忆一遍,对比一起记忆。
然后,看完题干之后再看选项。你要找到每个选项在书上的位置,看其他三个选项是在书上什么地方出现过,对应回忆。
注意一点,我们再提取的时候并不是只是提取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提取这个知识点所在的小标题下的内容,把这个选项发展成一个简答题。
2.这种方法的好处:
你知道这样提取意味着什么。可以把你需要记忆的内容想象成一个纸上,有很多的格子,每一个格子里都放着知识点,可以从第一个格子按照顺序说下去到最后一个格子,然后随便指一个格子,也知道是什么,随便拎出来,都可以搞不混,这个记忆的牢固程度根本就不是死背书可以比较的。
非常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很多时候一道题目下来,比你听老师讲十遍都有用。因为这些知识点是你自己找的,一直在就着题目不停的翻书,光这个翻书的过程就已经让你对知识很有框架感了。而且结合题目中对这个知识点的考察来理解,不只是听别人讲的。另外很多题目会帮你把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很多题目涉及到知识点是跨越了章节的,达到综合理解的程度。
记忆效率比平时要高。人在什么时候记东西最快,第一个就是老师提问之前,第二就是考试之前。做题就是一种测试,带着目的去复习知识点,比无目的的去记忆效率会高很多。
题目本身考察的都是重点和难点,这种提取练习比自己背效率要高。
基本上用这种方法做几套题,你会发现两个事情。
第一,有一些重点是恒重的,虽然被考察的形式不一样,或者考察的部分不一样,但是一直在反复出现,出现到后面几乎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了。
第二,到后来你会发现你的复习没有死角,几套选择题下来,可能会有几百道简答题,而且你因为对整本书越来越熟悉,所以你拓展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会把重点旁边的知识点都复习到。
(二)乱序提取的另一方法叫做速记卡
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的定点词写到卡片上,然后随意洗牌、抽取,首先,对着这个词去复述背后的内容;其次,回想它的上一个和下一个关键词;最后,把那条线穿起来。
当你发现你对着这个词什么都说不出来的时候,就要给这个卡片做标记,这就是你非常不熟悉的卡片,然后回书上去翻。这样你也能找出你记忆中的死角,以及达到随意提取绝不忘记的效果。
三、重复的节奏问题
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基本上20分钟之后我们能记得的就不到60%了。于是就有人做了艾宾浩斯的回忆节奏表,要求20分钟之后,1小时之后、8—9小时、1天、2天,6天重复回忆一遍等。
从图库选择图片
表4—1 艾宾浩斯的回忆节奏表
这个回忆节奏行得通,但问题是,第一,这个重复的节奏很难坚持,严格执行下来特别痛苦;第二,效率非常低,因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针对无逻辑无意义的音节,其实根本没必要去按照这么频繁的节奏重复,而且有时候重复太过于频繁效果并不好。
例如一个实验,在5年内学习一份词汇表,一种学习方法是每2个月一次、总共26次,得分76;另一种方法是每两个星期一次、总共也是学习26次,得分56。
为何拉开每次学习的时间间隔能对学习效果有如此巨大的影响?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下面几个要素有可能分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是对于极其短暂的时间间隔,也许会使大脑对快速重复的信息变得越来越不感兴趣,刚刚听见了、也储存的数据,如果相同的内容重复第二次、第三次,大脑对其的关注就会次第减弱;
二是时间跨度越大,忘掉的词也就越多,但是也能因此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加以纠正,也就是你学习时用的提示、联想、线索等,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
那当我们记忆了一个内容之后,到底多久之后去重复会比较合适呢?
如一实验,2008年一组科研人员在梅洛迪·怀斯哈特以及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心理学家哈罗德·帕什勒(Harold Pashler)的带领下,组织了一项大型研究,针对上述疑问首次给出了中肯的答案。该科研小组招募了1354名不同年龄段的人,通过互联网“远距离”进行了该科研项目。怀斯哈特和帕什勒的科研小组整理了32条相当生僻的资料,交给这些参与者学习:
每个参与者都有两次学习机会。有些人两次学习之间相隔10分钟,有些人相隔1天,还有些人相隔1个月,最长的间隔时间是6个月。研究人员还设置了不同的待考时间。最终,总共有26组学习与考核的不同时间排程,以便研究人员相互比较。
实验过后,研究学者们比较了所有26组不同的时间排程,并根据不同的待考时间计算出了最佳复习时间间隔。简单地说,如果你想要知道什么时候复习效果最佳,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你希望那份记忆能维持多久。
从图库选择图片
表4—2 最佳复习间隔
研究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与距离考试的时间间隔按比例递减。也就是说,你应该多久复习一次,取决于你什么时候考试。
如果距离考试还有一星期,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过后的一两天之内(20%~40%)。如果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之后的3~5星期左右(10%~20%)。不过,如果间隔时间比这再长的话,则拖得越长,考试成绩反而下降得越厉害。
今天跟大家分享了复述记忆法的第三个步骤——提取,通过顺序提取,会建立框架感;通过乱序提取,会达到随便提哪儿都会的效果。最后给大家介绍了提取的节奏和复习的时间,结论是我们复习的节奏取决于考试的时间。
女儿手艺
http://s8/middle/0016uo0szy7n4V8s92bab我打的糊糊
http://s8/middle/0016uo0szy7n4V7KHKF59深夜返回
http://s8/middle/0016uo0szy7n4V7KAXC60坚持到终点
http://s8/middle/0016uo0szy7n4X5JwBq98 http://s8/middle/0016uo0szy7n4X5S6It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