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素芳教授以摩法为主治疗心绞痛经验介绍

(2022-09-05 15:27:21)
标签:

承康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培训

宝乐齐小儿推拿

张素芳是当代中国著名小儿推拿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原山东中医药大学推拿教研室主任,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推拿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在推拿手法上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将张素芳教授治疗心绞痛的经验整理并介绍如下。

1 常用推拿手法

摩法:

张老要求治疗心绞痛以轻柔缓和的掌摩法为主,着力于心前区和心后区,通过肩关节在前外方向的小幅度环转,使着力面在治疗部位做有节奏的环形平移摩擦的手法。

动作要领:

1.肩关节放松,肘关节自然屈曲,以上肢自身重力作为预应力按放在治疗部位。

2.掌摩法适宜在面积较大的部位施术,以全掌贴压在治疗部位。各式摩法在做圆周摩转时,要求在四周均匀着力,不能一边重一边轻。

3.操作时,仅与皮肤表面发生摩擦,不宜带动皮下组织,这是摩法与揉法的主要区别。一般操作频率在100~120周/分,指摩法动作轻快,而掌摩法宜稍重缓。《石室秘录》曰:“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义施之。

拿 法:

张老要求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或全掌缓缓的对称用力,将治疗部位夹起、提起,并同时捻搓揉捏的手法。

动作要领:

1.各动作环节要协调,腕部要放松,动作柔和灵活并富于节律。

2.提拿的劲力要深重,但加力要缓慢柔和而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在由重到轻。

3.本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人体深层的肌腱、韧带、肌束等各种索状组织,提拿时不要仅夹持表皮,更不能用指甲着力抠掐治疗部位,以免引起疼痛等不适感,拿后常继以揉摩,以缓和刺激。

4.各式拿法可顺其所拿筋索、经筋走行方向边拿边移动,也可在局部反复拿揉刺激。

捣 法:

张老要求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作有节律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动作要领:

1.捣击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动。

2.捣击时位置要准确,用力要有弹性。

2 常用穴位定位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

大陵:位于腕掌横纹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 典型病例

某日,一位祖母带其外孙来诊所推拿,在候诊的过程中祖母突然面色苍白,胸部憋闷,疼痛难忍,张老立即让其仰卧位躺在床上,用摩法在其心前区进行施术,患者很快便有所缓解,张老随即点按患者心经上的穴位来加强治疗的强度,患者感觉缓解许多,自己可以坐起来时,张老又用摩法在患者背俞穴进行施术,渐渐的患者面色有所缓和,可以慢慢站起来行走,不一会症状完全消失。

张老根据此病例总结出以下治疗方法:

手法:摩法,按法,拿法,捣法。

取穴:心俞,厥阴俞,大陵,内关和心前区穴位等。

操作方法:

一、患者取卧式,医者坐在患者左侧,用右手掌心,沿着上面心前区穴位作逆时针摩动5分钟。

二、用拇、食指拿左右内关穴80次,用中指端捣大陵穴80次。

三、患者取端坐势,医者站在其左后侧,用手掌心摩背部肺俞、心俞、厥阴俞等,按揉背部压痛点及前穴各20次,拿肩井结束。

4 讨论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类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闷痛、压榨性疼痛或胸骨后、咽喉部紧缩感,有些患者仅有胸闷,可分为典型性心绞痛和不典型性心绞痛。

典型心绞痛: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亦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偶可伴有濒死感,往往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动,重者还出汗。疼痛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疼痛在1~2分钟内(很少超过5分钟)消失。常在劳累、情绪激动(发怒、焦急、过度兴奋)、受寒、饱食、吸烟时发生,贫血、心动过速或休克亦可诱发。

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可位于胸骨下段、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可很快消失或仅有左前胸不适、发闷感,常见于老年患者或者糖尿病患者。

张素芳教授认为: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和“心痛”范畴,临床上近年来多见于中老年人,病在心,与脾和肝肾三脏有关。中医认为“人年四十,阴气自半”,肾气已虚,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机体内已有血行迟缓,聚湿生痰,瘀而不通之势,这是本病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在临床中心绞痛发作期的治疗应从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舒肝理气入手。

参考张素芳教授1992年在《按摩与导引》中发表的文献《活血化瘀手法对心功能影响实验观察》一文对心绞痛的实验观察,对30例心绞痛患者,年龄54—80岁,平均67岁,其中男17例,女13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心电图。

心绞痛患者推拿治疗前后心电图ST—T改变

  观察指标

推拿前n=30

推拿后n=30

 T值

 P值

ST—T段压低(mm)

  1.18

  0.37

 3.38

 <0.01

T波高度(mm)

  0.7

  2.07

 3.18

 <0.01

心绞痛患者的机械收缩期往往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常缩短,射血前时间延长,而经过推拿治疗后的病人,则Q—S明显延长,这说明应用推拿手法可增强心绞痛患者的心功能。

张老认为手法治疗心绞痛的机理为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操作时病人首次采取仰卧位,医者用右手掌心轻按于左心前区1—2分钟,使热气透于内,起温阳通络的作用。摩法的动作能使该区的血管长度不变而被压扁,该区的容积相应变小,血管内压力增高,一部分血液强迫推出,冲开阻塞和处于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使参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数增多,微循环速度加快,微循环功能改善,从而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改善血氧、血液供应。 

张素芳教授不仅在小儿推拿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成人推拿中也有独到的见解,给业界人士在治疗各种疾病方法上做了拓展和延伸,指明了正确的思路和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