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六大关键词

标签: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传统美德 |
1、责任
因而强调责任。这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
责。
(《论语·泰伯》)这是讲士。士应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
成长等等。即使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人,古代许多商家也不以赢利为唯一的、最高的目标,而是把社
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以商业活动为造福社会的手段。
德。
做人;责任甚至重于生命。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太史记下“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所杀。太史
的两个弟弟接着照实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又写,崔杼终于不敢再杀。邻国有一史官闻讯,带着
竹简赶往齐国,准备接着写。听说已经如实记载下来,才返回本国。汶川地震,老师们为尽教师职
责,牺牲自己保护学生,视死如归。这与上述史官的精神,一脉相承,体现出中国人责任重于生命
的价值观。
宪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都表
达了以天下为己任,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的核
心。以天下为己任不是抽象的,它通过具体的实际的责任而落实、体现。忠于职守,为国为民做出
贡献,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具体行为。
人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这样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随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取新的时代内
容,成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2、理想(志气)
家,对子女的家教,无不以立志、有志气为先。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追求普遍的做人之道,先做人,后做事;在做人的基础上求个人的发展和
个人价值的实现。
一般人的追求;成圣成贤,青史留名,永垂不朽,是最高的境界和追求。
3、忠恕
也》)
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办事都能通达顺利,就也帮助别人通达顺利。这
两个方面,前者是对自己的约束,后者是对别人的责任。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叫做推己及人。这是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实行仁道,践行爱人精神的起点。
有角落,这是忠恕之道在今天的高度发扬和升华。
4、知耻(良心)
会约束自己。而中国人不信宗教,就没有约束,所以做坏事无所顾忌,道德状况不好。其实,中国
人虽不信上帝,对自己的行为也是有约束的。中国人不是靠上帝,而是靠知耻,靠羞耻心,靠良
心。
己有耻”应是做人的准则,人不可以无耻。“行己有耻”,用民间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良心。孟
子也说过,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就走在正道上。而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有羞耻心,才知
道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所以羞恶之心是走上正道的开端。
5、气节(骨气)
也是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此类论述表达了追求至上人格的思
想。
愧。”(文天祥绝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文天祥感到无憾和欣慰,因为,为理想信念、群体事
业献身和个人人格的完成就此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
6、守礼(恭敬辞让)
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钱穆:《湖上闲思录·礼与法》)
礼是治国的纲纪,也是立身之本。
礼的功用,是和。
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厘清和维持这种区别、分别,以达到和的目标。爱和
敬的感情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它的表现又是有别的。
得。平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现代社会,人格上人与人平等,等级制
下的贵贱尊卑关系、家长制、把子女看作私有财产等等,应该废除,这是对的。父子、师生、上下
级都应成为朋友,也是对的。然而,父子、师生、上下级的关系毕竟各有不同,也不能等同于同学
间的关系。父母把子女当朋友,与子女平等相处是好的,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之间,还有教
育抚养和受教育受抚养的关系,如果子女把父母只看作和同学一样的朋友,就不会有对父母师长的
敬爱和接受教育的自觉,那就有害了。只讲平等,不讲差别;没有礼的规范,不讲恭敬、礼让,不
可能有社会和谐。
局限于古代五伦的私人生活的领域,而缺乏公共生活领域的规范。建立现代的礼,在公共生活领域
建立规范,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神家园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
这六点又贯穿着两点基本精神:一是追求高尚,精神生命重于物质生命,义以为上;二是把个人看
作群体的一分子,把个人小生命溶入群体的大生命。
(本文来源:《河北教育》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