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涵江古建筑(专业版的)呵呵

(2015-11-07 22:28:42)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分类: 整理与原创分享

涵江是千年古镇,自古繁华,人称“小上海”。与之相应的,涵江的红砖建筑也盛极
一时,不管是城镇、乡村还是平原、沿海或山区,红瓦双面坡建筑普遍存在,虽然旧
城镇陆续拆迁改造,但至今仍保存一批精致的建筑物。现存的有:涵江城区的马兰顺宅
、刘协台宅、林天顺宅、顺茂隆宅、周文铁宅、林海秋宅、东方廿五坎、馨美堂等;

东方二十五坎

    厚重敦实的红砖外墙,整齐美观的西式拱门,幽长通透的中式长廊,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因为设置了二十五间店面,而被人们称之为“东方廿五坎”。这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吸纳了西方建筑的特点,是20世纪30年代涵江经济贸易繁荣的实物资料,也是当时涵江被称为“小上海”的有力佐证。 
   据了解,“东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见证涵江“小上海”历史。由当地商人陈湖松和陈济松一起斥巨资建造。上世纪20年代,陈家兄弟两人靠着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成为当时的涵江首富。后来,兄弟俩就在涵江镜鸿里挖沟填土打桩,利用进口的红桩和水泥,建成这座拥有二十五间店面的大楼,并挂起“涵江通美商号”的招牌。当时的涵江,有着“水上威尼斯”的美称,而“通美商号”正是当时货物进出的中心。

http://s2/mw690/0016jIjUgy6WOZs4N8d41&690

http://s14/mw690/0016jIjUgy6WOZtiy3r7d&690

http://s4/mw690/0016jIjUgy6WOZpYDbJ03&690

“顺茂隆”大宅

说起上世纪30年代的涵江“顺茂隆”商号,莆田古稀老人无人不知。新中国成立前,  仙游徐家三兄弟迁入涵江经商,经济实力增强后便开始经营纱布批发,成为“小上海”涵江的经济支柱之一。
 当年,“双茂隆”商号仅在莆田城区和涵江,就有40多家纱布商店。成为商界巨星的徐家兄弟投入13万银元,购地7亩,请名师设计,历时15年建成双茂隆大宅。
 顺茂隆大宅虽是以仙游民居双座九间厢加护厝的传统格局,但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各种精雕细绘的装饰,气派美观,红绿相配,金碧辉煌。以前站在河对岸,还可看到大宅外形倒映在河中,形成涵江水乡一大景观。

http://s7/mw690/0016jIjUgy6WOZDU1V466&690

http://s14/mw690/0016jIjUgy6WOZIV5b79d&690

http://s13/mw690/0016jIjUgy6WOZKgC2U8c&690

http://s14/mw690/0016jIjUgy6WOZLiFZPdd&690

http://s10/mw690/0016jIjUgy6WOZM7hNve9&690

“马兰客”侨宅

著名的“马兰客”侨宅位于涵江顶铺下洋村,坐南朝北,建于1933—1936年,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传统砖木结构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其建筑格式是当时刚流行的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追求奢华装修是侨宅建筑的一种时尚,但该宅在装饰上更重视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其全宅除传统的木雕、石雕工艺外,还布满文人创作的字画作品,文化信息之多,为莆田民居所罕见。“马兰顺”的楼上廊桅完全回归传统的木构架建制。圆木廊柱配瓜楞开石雕柱础,柱上的梁架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木雕艺术世界,包括梁、枋、桁及其附属斗拱、雀替、驼峰、吊筒等无不精雕细刻,贴金摹彩。其中对称运用圆雕、透雕、平雕等综合工艺创作的丹凤牡丹,构图协调,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23847j9b4nqjqcu4z7b59.jpg 

塘北天主教堂
    涵江塘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工地,满地都是拆卸下来的建筑碎石。一座圆顶红砖楼连着一座尖顶外国钟楼依然耸立。因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清末的天主教堂得以保留,成为福厦路涵江段沿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红砖楼是二层神甫楼,屋前有广阔的前廊,配上“绿斗”廊杆。连接着礼拜堂的钟楼高耸孤立,完全是欧洲哥特式建筑。记者了解到,鸦片战争时期,天主教就在涵江塘北山设天主堂。光绪三十六年,塘北山天主堂翻建,西班牙神甫霍士盖起这座长方形
红砖木结构的神甫楼。 70多岁的程德鲁是涵江区首任文管办主任,对涵江红砖建筑有一定的研究。他说,这座天主堂是涵江“小上海”遗风,新中国成立前,这里长期住着外国的神甫和修女。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24109iv5205i0iql69o44.jpg

正学门

    唐宝历年间(825-827年),孔子四十一世孙孔仲良任莆田县令,后定居涵江紫璜山。宋淳礻右五年(1245年),知军杨栋、涵江镇官郑维飞建涵江孔庙。明成化元年(1465年)兴化知府岳正建正学门。涵江孔庙已不复存在,但正学门木坊仍屹立在紫璜山下的宫下街口,并保存原孔庙的四十九级石阶和泮池。近年经多次修葺,疏浚,可谓“古迹换新颜”。
   正学门高大庄严,单檐歇山顶,古朴风雅,雍容庄重。“正学门”三个楷书大字遒劲有力、气势磅礴。石刻下马牌嵌立壁上,瞻仰弥高。如今,迈入正学门,踏上两座泮池间的石板路,在四十九级石阶下甬道两旁建有两道碑廊,集涵江宋、明、清列代有关涵江地方的碑碣15块,更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抒今世之盛赞。正学门是涵江文明的见证,历史的写照,系莆田市第一批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24336uooojuouqkonktd3.jpg 

馨美堂

    馨美堂是一座七间厢加护厝双层楼大厝,坐落在涵江楼下新桥头,兴建这座大厝的主人是涵江富商林海秋,他在上海经营桂圆、砂糖、棉布和船头行等生意发财后,于
    1940年花巨资建造这座大厝。由于这座大厝名为双层楼,但实际高度有4层高的大楼院,在建筑造型和装饰风格上既沿承莆仙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又吸收西方建筑的时尚元素,使整座大厝显得富丽堂皇,宏伟高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涵江区域地标
性建筑。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24634927eckse4i89tsyy.jpg 

杨氏古民居

   杨氏宅位于涵江区楼下居委会卢埕。清中后期建筑,并列3座3进3落的建筑群,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除家塾部分和后尾堂被改建,其他保存完好。杨氏民居的建设历史要追溯到南宋,当时国子监祭酒刘政在涵江保尾和楼下一带重开水心河,引水注入望江。 
 
早在1993年,杨氏民居就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民居至今保存完好。文物部门认为,杨氏民居用材硕大,工艺精美,是清中期江南民居的代表,极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古民居建筑的宝贵实物材料。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25055eme4qcu8nmceajje.jpg 

黄氏古民居

    涵江黄氏民居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为辛亥革命莆田负责人黄纪星旧居。前后两座,分别建于明代和清初。前座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抬梁穿斗结构,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上厅、福堂,悬山顶。后座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屋、前厅、上厅、福堂,硬山顶。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25333yizv3ele3lllrfyf.jpg 

 

萝苜田历史文化区

这里是涵江区古建筑最多的地方,被称为“老涵江”,也是涵江中心城区唯一没有被列入拆迁改造的地区。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2575368k6ki9k88z65bw6.jpg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301051ccx6x0kcm8qlmwb.jpg 

萝苜田(其实涵江人称为萝田)小桥上的一个过桥老人家,穿着民国风的服装很配这个景

姚氏大宅

    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梧塘枫林村宝弄自然村,有两座百年老屋,它作为当地姚氏族人发展的历史印迹,记录了时代变迁的脉胳。

  清道光十二年(1832)姚熙园从涵江国欢镇中沁村迁到宝弄村定居后,动工兴建一座四目厅加两边对峙的下间拖,俗称开族厝,至第三代姚孟贤(俗称廿五先)因开设中药房颇有积蓄,便于光绪十八年(1892)在开族厝边盖起了一座七间厢,后因经济拮据未装修便停工,孟贤的儿子姚毛到新加坡与友人合股经营橡胶等生意发财后,于民国15年(1926)斥资返乡,继续其父未完成的正厝建设工程,同时在正厝两边扩建双排双层楼护厝,上下闬头和后供堂,形成了一座占地六亩,拥有80
个房间的姚氏民居。它的护厝规模大于正厝,并形成内小外大两个砖埕,这在莆仙传统民居样式中不多见。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30343i9s5ni591252imh9.jpg 

黄安全大厝

    在涵江区国欢镇黄厝村顶厝自然村,有一座揉中、英、苏文化于一体,且富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建筑雕饰艺术的宅第,其毫无争议地被列为涵江区“三普”工作中新发现的一个文物点。有专家指出,整座建筑多种文化元素和谐共处,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实为少见,是研究解放初期特定时代典型建筑难得的实物材料。
  这座被当地人称为“黄安全大厝”的大宅子位于顶厝自然村村部向东约50米处,
建于1952年,坐东北朝西南,为面阔七间一进双层的民宅,前有大砖埕。主楼一层及二层廊檐均有繁杂、精细的木雕,上面雕有飞机、大炮等军事设备,内容涉及抗美援朝、中苏友好、互相合作等。一层厢房的门楣上分别写有英文26个字母、俄文33个字母,二层厢房门楣上有“坚决保卫世界和平”“总结工作”等字样。一层正面裙墙有平雕石刻多块,二层柱础上有英文单词平雕。纵观整个建筑,其结构较完整稳定,木构件雕饰保存较好,但大部油漆脱落。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30549c2cju0uj82uuxuu2.jpg 

庄喜宅

      梧塘镇九峰村的庄喜宅。砖木结构的主屋古朴典雅,左右两边各有一排红砖厢房,一块大砖埕环绕在三座古大厝之中。

  据民居的主人介绍,先辈早年在外地经营莆田桂圆生意,致富后于上世纪30年代建起面阔七间的单层祖厝。1943年,由于家族发展壮大,祖厝住不下了,又建了两排面阔五间的双层厢房。民居里还保留着末代进士张琴题写的门额“漆园世德”。经文物专家考察,这座民居是研究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30841tgvttwjtahgduja6.jpg 

蔡氏万兴堂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31018ml7d3mmvmdoi7boo.jpg
 

雁阵宫

  雁阵山位于莆田涵江区三江口镇鳌山村,海拔45米。该山濒临兴化湾而兀立,形如巨鳌探海,又名鳌山。
  雁阵山傍溪濒海,周围地势低洼,此山独占鳌头,自古就是登临送目、消夏避暑的好
去处。旧志载称,唐宋之际,山上就建有一座“以稍障东方之缺”的登瀛望海楼阁。山上有一座昭灵祖庙,俗称雁阵宫。宫始建于宋元符三年(1100),祀三殿真君,从祀首创晒盐的邑人陈应功。雁阵宫代有修建,现存为清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二间,为单檐歇山式。近年来,海外乡亲捐款,把宫宇装修的金碧辉煌,并配置了雕刻精美的龙柱、石狮,重刻了前人的楹联,使这座古色古香的宫庙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华。

http://img1.bbs.0594.com/forum/201309/05/131401sqnfqeafqrf3reif.jpg

02da7f588126d979447fbc8a6d16f972.jpg(285.6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5 13:14 上传


目前搜集的就这些,以后慢慢补充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