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分类: 优秀教案与反思 |
第一课《走近残疾人》教学设计
执
指导老师:
四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群也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和认识这一弱势群体,没有形成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善良的本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交流等活动,获得对残疾人的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重。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和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培养体察他人,观察社会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学习他们的顽强精神。
活动一、认一认,建立残疾人的概念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走近残疾人。
3.小结:像这样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使身体某个部份有残缺的人称为残疾人。目前在我国已有8500多万残疾人。差不多每20人就有一个残疾人。
【设计意图: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已观察到的身边的残疾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以一组特征较为明显的残疾人图片撞击学生柔软的心,让学生强烈地感受残疾人的与众不同,认识残疾人,建立残疾人的概念,为后续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一)体验肢残人活动:单手戴红领巾,谈感受。
(二)体验盲人活动:蒙眼走路,谈感受。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情境,进行三次模拟体验,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惊恐、茫然、无助和渴求,以获得对残疾人最真切的体验。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充分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真实感受。这样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1.说说残疾人的生活。
(1)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2页,看一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2)谁来说说书本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残疾人的生活。
(3)他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你见过残疾人吗?你身边有哪些残疾人?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他们遇到过哪些困难呢?
2.观看视频《黄阳光》片段一
(1)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是呀,像黄阳光这样的残疾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多么痛苦呀!所以我们要理解他们。(板书:理解)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创造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创造的“奇迹”。
【设计意图:残疾人既是生活的弱者,又是生活的强者。通过讨论、看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残疾人为了生活,顽强不屈和坚忍不拔的一面,从内心深处萌发对他们的理解、敬仰。】
1.交流残疾人身残志坚典型事迹。(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
(1)小组交流残疾人事迹。
(2)全班交流。
(3)进一步渲染:播放一组身残志坚的图片课件
(4)观看《黄阳光》视频片段二。
2. 看了这些残疾人故事,你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小结:是呀!这些残疾人朋友,他们和我们一样有梦想,有追求。他们也需要生活,也需要学习,也能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板书:尊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残疾人的资料以及教师精心选择的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代表,他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对残疾人的遭遇同情、理解上升到对残疾人的尊敬和敬佩,也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
1.围绕“我想对残疾人说……”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2.学习手语。
学习手语: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在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萌生对残疾人同情、理解、尊重和关爱的情感之后,教师随即让学生说说付诸行动的言语,进行交流共享,做到知行统一,将教育落到实处,为下课做下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