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去哪儿了
(2018-01-05 16:42:04)
标签:
教学小故事 |
分类: 成必军专辑 |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情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篇很好的思维训练课文,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但小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因此在备课中,我特别注意了课文中的思维训练点。
课堂上,我首先带着学生认识了几只灰雀,再引导学生找出并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给它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逗它玩。”有点说:“给它们做一个鸟窝。”有的说:“我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而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问他见过那只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吞吞吐吐的。”我继续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小男孩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引导孩子们回想还知道哪些关于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想起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是的,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我认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的,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让小男孩知道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思考,这让我感到欣喜。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否则他不会这么肯定。”“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被别人捉走了他去要回来的”。我继续问道:“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学生说:“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就没必要再说他了。”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读得可起劲了,感情处理得也很到位。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顺势引向认识道理上。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知道错就改,很勇敢。”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生活在树上才最快乐,才会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在大自然里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了同伴它就不快乐了,也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担心学生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或引导不当。《灰雀》这篇课文中几句简单的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我以“列宁是否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导学生对全篇课文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细致、循循善诱,以及引发了怎样正确爱护鸟类的探讨。因此,我想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恰当的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给你无数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