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现代质量的知识结构分为工具、流程、体系、绩效等层面。
其中工具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同时工具也具有一些共性,比如每种工具通常和统计知识和头脑风暴相关,具体请参阅文章《论管理工具》。
本文谈谈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的做法其实古已有之,反映的是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群策群力的原则,人民军队内部的诸葛亮会等方式也体现了头脑风暴的思想。
而具体到头脑风暴这个词汇则和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1888.5.24~1966.5.4)有关,他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这个词,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导致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甚至有记录表明奥斯本就是在参观精神病院时被启发而提出头脑风暴的。
我们经常说幼稚儿童欢乐多、精神病人思维广——正常人在长期的正规教育和社会规则的限制下,创造力会趋于保守或贫乏,所以思维会受到限制,这样很多正确的想法就被掩埋封闭起来了,而头脑风暴则提供了一种挖掘这种想法的机会,方式就是大家一起模拟幼稚儿童和精神病人的思维模式,说得更加简单一些,头脑风暴要求参会者犯精神病,打破思维限制——很多人一起进行这样的活动,其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这个模式会找到有效可行的办法、而且通常不只一种。
所以头脑风暴的原理是简单的、很容易理解,但有意思的是在师老师(公众号:现代质量)走过的企业当中、还没有发现能正确使用的,这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现象——其实这也正常,我们中国人通常大局观和战略比较强、而具体的工具和操作则相对弱,所以我写这个文章详细解释头脑风暴,希望读者从中受益。
头脑风暴的使用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两个三:三种发言方式、三种会议成员。
三种发言方式:
自由发言:好处是有想法的人发言限制较少,坏处是内向或严谨的人可能没有足够的机会。同时信息互相干扰的现象很严重、容易偏离主题;
轮流发言:好处是机会均等,坏处是想法较多的人可能没有足够的机会,同时信息干扰,比如领导或专家先讲了,有不同想法的人则改变主意或更加委婉地表达,失去了头脑风暴的本意。因此即便采用轮流发言,地位高的、领导、资深员工的应该排在后面;
卡片发言:好处是系统严谨、匿名无压力、观点独立,坏处是成本稍高;
通常这三种方式可以联合使用,比如会前先准备卡片,会议中先进行轮流发言、再用自由发言作为辅助。
为了充分搜集观点,头脑风暴要进行到无人发言为止。
三种会议成员:
参加者:规模适当,少无法形成风暴、多增加成本,强调人人平等。具体人数很多种讲法,比如5~15、5~7、6~10等等,并无定论,看具体情况,和以上参考数字偏差太大的话宁多勿少、太多了可以分组进行;
主持人:保持热烈气氛、鼓励积极参与、保证会议方向。通常建议由活泼的、外向的、资历浅的、年纪轻的人员担任;
记录员:主持人兼任或另设、公开记录每一观点,确保会议成员能看到过程和结果。
头脑风暴的成功因素
确定议题:会前确定目标,使与会者明确通过这次会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
会前准备:为了提高效率,组织者可会前可收集资料预先给大家参考、参会者在会前对议题问题有一定了解。会场布局优先使用圆桌方式
确定人选:参加者应适当、对议题有较多的认识
明确分工:要指定主持人,记录员
规定纪律:拒绝批判、鼓励发散、多多益善、取长补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头脑风暴不允许批评、只许鼓励
掌握时间:一般一小时以内。时间太短与会者难以畅所欲言,太长则容易产生疲劳。通常好的设想在会议开始10分钟~15分钟后逐渐产生
头脑风暴失败的可能原因及其应对
不能建立平等的会议氛围:再次强调会议成员是平等的
有人不敢或不愿畅所欲言:卡片发言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个问题
主持人能力不强:注意选择积极的、外向的、年轻的同事担当组员
与会人员不恰当:这个问题在会议策划阶段就要解决
小结:本文介绍了头脑风暴的概念并阐述了其操作要点。

加载中…